王汉昭。 (王若清供图)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第四野战军向广西进军。
1949年12月11日18时30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十九军一一五师三四三团占领镇南关,标志广西获得解放。
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一日,人民解放军强渡长江。
安徽省保安第五旅的相关报道。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史文献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今年1月,市委党史研究室组成调研组前往忻城县思练镇,对来宾籍广西重要党史人物王汉昭故居展开调研。通过座谈了解、实地走访、查阅资料,一位出身黄埔军校,亲历抗日战争,在渡江战役中率部发动起义,震惊国民党朝野的著名英雄渐渐走出尘封的历史,跃入人们的视野,其传奇人生和历史功绩值得来宾人民缅怀和敬仰。
王汉昭,1911年出生于忻城县思练街,1926年考入柳江县省立第四中学,毕业后到思练街县立第二小学任教。1931年,王汉昭考入黄埔军校南宁分校第五期,1935年被保送到南京中央陆军交辎学校深造,1937年在徐州第五战区司令部任上尉参谋,后派往国民党第二十一集团军司令部任少校参谋。王汉昭随军参加了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抗日正面战场的系列重要战役。
1943年,王汉昭任安徽省望江县县长兼渡江管理处处长,后调任怀宁县县长。1947年春,王汉昭受李济深委任为“中国国民党革命同志联谊会”(简称“民联”,后改称“民革”)安徽省筹备小组成员,积极与中共地下党联系。1947年12月,王汉昭任安徽省保安司令部少将高级参谋兼保安工作团主任和警保处副处长,1948年夏任安徽省第五专区专员兼保安司令,1948年11月任安徽省保安第五旅少将旅长。1949年4月22日,渡江战役打响后,在党的指示下,王汉昭率部战场起义,全旅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皖南独立旅。1949年8月,经组织批准,王汉昭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2月,经中央批准转为正式党员。
在广西战役中,王汉昭于1949年11月底策动柳州警备司令部副司令兼参谋长郭炳祺率部起义解放柳州。1950年1月19日,王汉昭奉命争取国民党桂西北军政长官莫树杰率部投诚。新中国成立后,王汉昭先后任广西宜山军分区副司令员、广西军区军政干校训练处处长,省建工局、城建局副局长,省工业厅基建局局长,自治区建工局副局长,自治区建委副主任,自治区政协常务委员,自治区对外经济贸易研究中心顾问,自治区建材工业局顾问,自治区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副董事长,自治区进出口公司办公室副主任等职。1987年4月,王汉昭因病在南宁逝世,享年76岁。
投身黄埔
立志报国的著名爱国将领
1931年,王汉昭考取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六分校(即黄埔军校南宁分校)第五期,开始接受进步思想的熏陶。由于成绩优异,1935年被保送南京中央陆军交辎学校深造。1937年8月毕业后,王汉昭随军北上抗日,任国民党徐州第五战区司令长官部参谋处上尉参谋(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后随军进入大别山,辗转到安徽立煌县,担任国民党安徽省政府少校参谋。
期间,王汉昭利用兼任安徽地方行政干部训练班大队队副、中队队长的职务便利,与中共地下党员和民主人士密切接触。在中共党员苏鋐(原名骆明,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共广西省委宣传部部长、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杨丙南(原名杨明,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广西省委组织部组织处处长)和民主进步人士的影响下,王汉昭从思想上认同共产党的抗日主张,萌发了走革命道路的想法,经常与国民党左派人士陈天任(原国民党安徽省党部视察科科长、安徽省参议会议员,新中国成立后任安徽省人大副主任)、中共地下党员郑汉等接触,积极开展反蒋爱国活动。1940年,王汉昭与陈天任、郑汉利用国民党内部矛盾,破坏其反共阴谋。同时,密切配合中共华东局领导的地下党组织开展宣传、统战、策反等工作。
抗日战争时期,王汉昭任安徽省望江县县长兼渡江管理处处长、怀宁县县长。怀宁望江一带靠近长江北岸,是日军控制长江的重要据点,王汉昭数十次组织军民与日军作战,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日军对大别山敌后根据地的军事威胁,并秘密给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游击队提供弹药、医药用品等物资。在解放战争中,王汉昭根据中共地下党的部署,出任安徽省第五专区专员兼保安司令、省保安第五旅少将旅长。渡江战役中,王汉昭在党指挥下率部起义,积极配合解放军渡江作战解放南京。在起义过程中,为稳定军心,王汉昭捐献个人财产供应军需。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他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将家产捐献给国家,支援抗美援朝战争,展现出崇高的爱国精神。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王汉昭长期在中共地下党组织领导下积极开展工作,并经受了重重考验,1949年7月,华东局组织部部长曾三亲自推荐王汉昭加入中国共产党。
浴血抗日
肩负民族大义保家卫国
1937年8月,“八一三”上海淞沪会战爆发,王汉昭提前从南京中央陆军交辎学校毕业,赴徐州第五战区司令长官部任上尉参谋,并主动请缨赴上海抗日前线参加对日作战,第五战区派其上海第二十一集团军廖磊部任上尉参谋。
在淞沪会战中,王汉昭随军与日寇浴血奋战一个多月。1938年春,上海沦陷后,王汉昭随国民党第二十一集团军廖磊部参加了徐州会战、武汉保卫战等重要战役,取得台儿庄大捷等重大胜利。武汉会战失败后,王汉昭随国民党第二十一集团军廖磊部转入大别山区(廖磊兼任安徽省主席),以立煌县(今金寨县)为中心展开敌后抗战游击战争。彼时,王汉昭任安徽省政府少校参谋,兼任安徽地方行政干部训练班大队队副兼中队队长,并积极参加敌后对日游击战。
1940年,廖磊病故后,李品仙接任第二十一集团军总司令、安徽省主席,王汉昭任其机要参谋,继续坚持参加抗战。新桂系部队在大别山区与日寇的局部游击战,牵制并消灭了部分日伪军,为抗战胜利作出了贡献。1942年12月18日,新桂系第48军138师412团3营9连用高射炮击落侵华日军第11军司令官冢田攻中将的座机,冢田攻当场毙命,后被追赠大将军衔,成为抗战时期被中国军队击毙的军衔最高的日本陆军将领。
在抗日战争中,王汉昭是中国抗日战争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重要战役的参与者,他始终坚守在抗日前线,与日寇展开殊死搏斗,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统战先锋
中国安徽省民革的重要创建者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王汉昭坚决反对内战,憎恶蒋介石反共反人民的所作所为,决心弃暗投明,坚定走革命道路,不再为国民党反动派卖命。他坚决辞去国民党怀宁县县长职务,并拒绝出任国民党第八绥靖区少将高级参谋。
1946年7月,安徽省桂系军队复原编余,时任第二十一集团军副总司令张义纯将王汉昭列为编余名单。王汉昭借机参加革命活动。1947年春,经李荣康(时任国民党安徽省主席李品仙机要秘书)联络,李济深委任王汉昭为中国国民党革命同志联谊会(1948年改称“民革”)安徽民联筹备小组成员,受民革中央直接领导。1948年,民革安徽省委员会成立,王汉昭任副主席,与李荣康等积极发展安徽民革组织,并在中共地下党领导下掩护党内同志,策动新桂系部队起义,掌握革命武装。
1948年,王汉昭将组建安徽民革的情况向中共地下党员郑汉汇报,并通过郑汉与中共皖南党组织取得联系。以王汉昭为主要成员的安徽民革委员会在桂系驻安徽部队中的统战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部分基层旅团级将领思想逐渐倾向起义。王汉昭利用其在国民党内的职务作为掩护,收集桂系首脑对内战的态度、桂系内部及桂蒋之间的矛盾等情报并上报民革中央,转送中共有关部门,为中共掌握敌情、制订正确的斗争策略和政策提供了重要依据。1949年4月渡江战役发起后,王汉昭在安徽省民革委员会成员积极配合下,率保安第五旅4000余人战场起义,回归党和人民的怀抱。
潜伏敌营
隐蔽战线的“红色情报员”
王汉昭虽出身新桂系,但追求进步,抗日战争期间与中共特别党员郑汉等有接触,此后便一直与中共地下党保持联系。解放战争中,他曾多次寻找机会向范治农(时为华东局负责安徽工作的负责人)、方向明(时为中共华东局芜湖工作组长)、胡明(时为中共皖南地委书记)等中共地下党组织负责同志汇报工作,按照党的指示潜伏在国民党部队中,秘密收集情报、掩护地下党员,开展宣传统战及策反等活动。
1940年春,王汉昭任第二十一集团军总司令、安徽省主席李品仙的机要参谋。期间,通过郑汉等中共地下党员的联络,王汉昭利用职务便利和人脉关系,为党组织传递情报,设计粉碎国民党CC系同新桂系的反共阴谋,掩护刘保罗(中国话剧演员、戏剧活动家)、俞仲武(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浙江省教育厅厅长)、杨丙南(原名杨明,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广西省委组织部处长)等一批中共党员。
1948年6月,国民党新桂系部队大部分调离安徽省,王汉昭按照党组织的要求留在安徽,设法进入国民党安徽省皖南警保处任职。经国民党安徽省主席夏威任命,王汉昭就任国民党安徽省第五行政区专员。在郑汉的联系下,王汉昭接受了中共华东局芜湖工作组的领导(时任组长方向明,新中国成立后任安徽省第四届政协副主席)。
为配合解放军渡江作战,按照中共华东局的指示,王汉昭组建并掌握安徽省保安第五旅共4个团4000多人的武装部队,与中共皖南地委建立秘密电台联系。在隐蔽战线的斗争中,王汉昭多次遭受国民党特务的诱捕和暗杀,但他临危不惧,想方设法将国民党长江防线部队动态和沿江守军的番号、人数、防卫、工事部署等重要情报及时传递给中共皖南地委领导人胡明(1949年任皖南地委书记兼皖南游击队政委,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国家纺织工业部常务副部长)、熊兆仁(开国少将,时任皖南游击队司令员,新中国成立后曾任福建军区司令部副参谋长)等地下党组织的负责人,为党取得敌后游击战以及渡江战役等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率部起义
渡江战役中的功臣
1948年,王汉昭在中共地下党的领导下,把配合解放军渡江作战、借机建立革命武装、策反并组织武装起义作为工作重点。1948年9月,王汉昭出任国民党安徽省第五区行动专员兼保安司令,李荣康为专署视察主任。第五区地处津浦铁路南段,与南京隔江相望,地理位置重要。王汉昭把第五区各县保安团队整编为安徽省保安第五旅,任少将旅长。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随着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推进,解放军势如破竹,国民党军节节溃退,王汉昭加紧起义准备工作。
按照中共华东局芜湖工作组组长方向明的要求,王汉昭利用国民党新桂系与蒋系中央军的矛盾,取得时任国民党代总统李宗仁的支持,于1949年1月16日率部队渡过长江,移驻当涂县城至采石矶一带。由于受到国民党南京卫戍司令部的怀疑,1949年4月21日,王汉昭按照方向明的指示将部队转到绩溪县驻扎,接受中共皖南地委的直接领导(中共皖南地委书记胡明、皖南游击队司令熊兆仁,地委机关设在离绩溪20多里的上金山)。
为加强对革命武装的控制,王汉昭对部队进行整编,将一批民革成员安插在重要岗位。为确保起义成功,地下党组织派人协助王汉昭做官兵思想教育和队伍整顿工作。中共皖南地委书记胡明、皖南游击队司令熊兆仁派郑汉率领参谋顾永康、李民进驻该旅,王汉昭任命郑汉为上校参议,李民为搜索连少校指导员,顾永康为少校参谋,协助起义准备工作。王汉昭不顾个人安危,亲赴一线以谈心方式引导营级以上军官认清形势和出路,并以雷霆手段逮捕枪毙三名国民党派来分化瓦解保安第五旅的中统特务。王汉昭亲自组织起草起义通电,并修改定稿。
1949年4月,中共皖南地委书记胡明向王汉昭传达华东野战军粟裕副司令员的指示:“保五旅宣布起义,要在渡江战役开始之际,起义后即向北进攻江防之敌。”国民党安徽省政府主席兼省保安司令张义纯发觉王汉昭“通共”,于4月21日通知王汉昭赴徽州参会。已接受中共地下党任务的省政府秘书朱子巩和省保安副司令张相泽立即电话告知王汉昭,王汉昭借口病重,让张义纯诱捕计划落空。张义纯又命令保安第五旅第十六团团长杀害王汉昭,但团长已跟随王汉昭准备起义。在中共地下党的掩护下,张义纯对王汉昭的多次捕杀均未能成功,保安第五旅军官家属也在中共皖南地委的掩护下成功转移到游击根据地金山、上庄。
1949年4月22日,渡江战役打响。上午9时,胡明在上庄余村召开会议,向王汉昭传达粟裕副司令要求保五旅立即通电起义的命令。王汉昭随即在绩城县召开营以上军官会议通电起义,全旅4100名官兵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皖南部队独立旅,起义通电由电台拍发和油印散发。起义后,王汉昭率保安第五旅起义部队从后方向国民党长江防线发起进攻,解放旌德县等地区,并追歼逃跑之敌至徽州,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三兵团会师。
王汉昭率领安徽省保安第五旅起义,是当时渡江战役中安徽省影响最大的起义,震动了国民党高层,瓦解了国民党长江防线守军的士气,有力配合解放军渡江作战,对粉碎国民党长江防线起到了重要作用。
策动投诚
实现广西全境解放的重要特使
1949年7月,王汉昭受命到武汉参加第四野战军进军两广的作战。为从敌军内部策应广西战役,王汉昭受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十三兵团的委派,潜入柳州和桂西北地区,通过社会关系开展统战工作,策动争取国民党残余地方部队起义,接受和平改编。1949年7月,王汉昭联络时任柳州警备司令部少将副司令兼参谋长郭炳祺(忻城思练人,与王汉昭是同乡)进行策反。1949年11月底,郭炳祺率部起义,加速了柳州的解放进程,最大程度降低战争对柳州的破坏。
柳州解放后,广西军区任命王汉昭为宜山军分区副司令员。按照广西省委、广西军区的指示,王汉昭利用与国民党广西桂西北军政长官莫树杰的私人关系,多次写信做其思想工作,并亲自前往谈判,1950年1月19日成功争取莫树杰(柳州解放后转移到南丹,控制南丹、天峨)率部在南丹通电投诚,接受和平改编。莫树杰是解放广西全境中,接受和平改编的国民党最高级别将领。新中国成立后,王汉昭还积极参加广西剿匪作战,率部消灭宜山地区的暴乱土匪。
王汉昭作为新桂系重要爱国将领,是抗日战争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重要战役的参与者,是中国国民党安徽省革命委员会重要创建者,是潜伏隐蔽战线上的红色情报员,是渡江战役中率部起义打破国民党长江防线的功臣,是策动新桂系残余势力起义、实现广西全境解放的重要特使。从抗日将领到起义功臣,王汉昭一生为中国革命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来宾是一片红色沃土,是一座富有革命精神的城市,涌现出刘策奇、翁尧年、潘业俊、莫江白、韦天强等一批革命先烈,也走出了韦纯束、杨德华、张华等优秀革命先辈。据不完全统计,自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来,来宾共有1126名烈士,他们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壮丽的革命篇章,化作高山、成为丰碑,值得后人铭记。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为资料图)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
王汉昭。 (王若清供图)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第四野战军向广西进军。
1949年12月11日18时30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十九军一一五师三四三团占领镇南关,标志广西获得解放。
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一日,人民解放军强渡长江。
安徽省保安第五旅的相关报道。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史文献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今年1月,市委党史研究室组成调研组前往忻城县思练镇,对来宾籍广西重要党史人物王汉昭故居展开调研。通过座谈了解、实地走访、查阅资料,一位出身黄埔军校,亲历抗日战争,在渡江战役中率部发动起义,震惊国民党朝野的著名英雄渐渐走出尘封的历史,跃入人们的视野,其传奇人生和历史功绩值得来宾人民缅怀和敬仰。
王汉昭,1911年出生于忻城县思练街,1926年考入柳江县省立第四中学,毕业后到思练街县立第二小学任教。1931年,王汉昭考入黄埔军校南宁分校第五期,1935年被保送到南京中央陆军交辎学校深造,1937年在徐州第五战区司令部任上尉参谋,后派往国民党第二十一集团军司令部任少校参谋。王汉昭随军参加了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抗日正面战场的系列重要战役。
1943年,王汉昭任安徽省望江县县长兼渡江管理处处长,后调任怀宁县县长。1947年春,王汉昭受李济深委任为“中国国民党革命同志联谊会”(简称“民联”,后改称“民革”)安徽省筹备小组成员,积极与中共地下党联系。1947年12月,王汉昭任安徽省保安司令部少将高级参谋兼保安工作团主任和警保处副处长,1948年夏任安徽省第五专区专员兼保安司令,1948年11月任安徽省保安第五旅少将旅长。1949年4月22日,渡江战役打响后,在党的指示下,王汉昭率部战场起义,全旅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皖南独立旅。1949年8月,经组织批准,王汉昭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2月,经中央批准转为正式党员。
在广西战役中,王汉昭于1949年11月底策动柳州警备司令部副司令兼参谋长郭炳祺率部起义解放柳州。1950年1月19日,王汉昭奉命争取国民党桂西北军政长官莫树杰率部投诚。新中国成立后,王汉昭先后任广西宜山军分区副司令员、广西军区军政干校训练处处长,省建工局、城建局副局长,省工业厅基建局局长,自治区建工局副局长,自治区建委副主任,自治区政协常务委员,自治区对外经济贸易研究中心顾问,自治区建材工业局顾问,自治区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副董事长,自治区进出口公司办公室副主任等职。1987年4月,王汉昭因病在南宁逝世,享年76岁。
投身黄埔
立志报国的著名爱国将领
1931年,王汉昭考取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六分校(即黄埔军校南宁分校)第五期,开始接受进步思想的熏陶。由于成绩优异,1935年被保送南京中央陆军交辎学校深造。1937年8月毕业后,王汉昭随军北上抗日,任国民党徐州第五战区司令长官部参谋处上尉参谋(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后随军进入大别山,辗转到安徽立煌县,担任国民党安徽省政府少校参谋。
期间,王汉昭利用兼任安徽地方行政干部训练班大队队副、中队队长的职务便利,与中共地下党员和民主人士密切接触。在中共党员苏鋐(原名骆明,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共广西省委宣传部部长、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杨丙南(原名杨明,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广西省委组织部组织处处长)和民主进步人士的影响下,王汉昭从思想上认同共产党的抗日主张,萌发了走革命道路的想法,经常与国民党左派人士陈天任(原国民党安徽省党部视察科科长、安徽省参议会议员,新中国成立后任安徽省人大副主任)、中共地下党员郑汉等接触,积极开展反蒋爱国活动。1940年,王汉昭与陈天任、郑汉利用国民党内部矛盾,破坏其反共阴谋。同时,密切配合中共华东局领导的地下党组织开展宣传、统战、策反等工作。
抗日战争时期,王汉昭任安徽省望江县县长兼渡江管理处处长、怀宁县县长。怀宁望江一带靠近长江北岸,是日军控制长江的重要据点,王汉昭数十次组织军民与日军作战,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日军对大别山敌后根据地的军事威胁,并秘密给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游击队提供弹药、医药用品等物资。在解放战争中,王汉昭根据中共地下党的部署,出任安徽省第五专区专员兼保安司令、省保安第五旅少将旅长。渡江战役中,王汉昭在党指挥下率部起义,积极配合解放军渡江作战解放南京。在起义过程中,为稳定军心,王汉昭捐献个人财产供应军需。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他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将家产捐献给国家,支援抗美援朝战争,展现出崇高的爱国精神。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王汉昭长期在中共地下党组织领导下积极开展工作,并经受了重重考验,1949年7月,华东局组织部部长曾三亲自推荐王汉昭加入中国共产党。
浴血抗日
肩负民族大义保家卫国
1937年8月,“八一三”上海淞沪会战爆发,王汉昭提前从南京中央陆军交辎学校毕业,赴徐州第五战区司令长官部任上尉参谋,并主动请缨赴上海抗日前线参加对日作战,第五战区派其上海第二十一集团军廖磊部任上尉参谋。
在淞沪会战中,王汉昭随军与日寇浴血奋战一个多月。1938年春,上海沦陷后,王汉昭随国民党第二十一集团军廖磊部参加了徐州会战、武汉保卫战等重要战役,取得台儿庄大捷等重大胜利。武汉会战失败后,王汉昭随国民党第二十一集团军廖磊部转入大别山区(廖磊兼任安徽省主席),以立煌县(今金寨县)为中心展开敌后抗战游击战争。彼时,王汉昭任安徽省政府少校参谋,兼任安徽地方行政干部训练班大队队副兼中队队长,并积极参加敌后对日游击战。
1940年,廖磊病故后,李品仙接任第二十一集团军总司令、安徽省主席,王汉昭任其机要参谋,继续坚持参加抗战。新桂系部队在大别山区与日寇的局部游击战,牵制并消灭了部分日伪军,为抗战胜利作出了贡献。1942年12月18日,新桂系第48军138师412团3营9连用高射炮击落侵华日军第11军司令官冢田攻中将的座机,冢田攻当场毙命,后被追赠大将军衔,成为抗战时期被中国军队击毙的军衔最高的日本陆军将领。
在抗日战争中,王汉昭是中国抗日战争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重要战役的参与者,他始终坚守在抗日前线,与日寇展开殊死搏斗,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统战先锋
中国安徽省民革的重要创建者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王汉昭坚决反对内战,憎恶蒋介石反共反人民的所作所为,决心弃暗投明,坚定走革命道路,不再为国民党反动派卖命。他坚决辞去国民党怀宁县县长职务,并拒绝出任国民党第八绥靖区少将高级参谋。
1946年7月,安徽省桂系军队复原编余,时任第二十一集团军副总司令张义纯将王汉昭列为编余名单。王汉昭借机参加革命活动。1947年春,经李荣康(时任国民党安徽省主席李品仙机要秘书)联络,李济深委任王汉昭为中国国民党革命同志联谊会(1948年改称“民革”)安徽民联筹备小组成员,受民革中央直接领导。1948年,民革安徽省委员会成立,王汉昭任副主席,与李荣康等积极发展安徽民革组织,并在中共地下党领导下掩护党内同志,策动新桂系部队起义,掌握革命武装。
1948年,王汉昭将组建安徽民革的情况向中共地下党员郑汉汇报,并通过郑汉与中共皖南党组织取得联系。以王汉昭为主要成员的安徽民革委员会在桂系驻安徽部队中的统战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部分基层旅团级将领思想逐渐倾向起义。王汉昭利用其在国民党内的职务作为掩护,收集桂系首脑对内战的态度、桂系内部及桂蒋之间的矛盾等情报并上报民革中央,转送中共有关部门,为中共掌握敌情、制订正确的斗争策略和政策提供了重要依据。1949年4月渡江战役发起后,王汉昭在安徽省民革委员会成员积极配合下,率保安第五旅4000余人战场起义,回归党和人民的怀抱。
潜伏敌营
隐蔽战线的“红色情报员”
王汉昭虽出身新桂系,但追求进步,抗日战争期间与中共特别党员郑汉等有接触,此后便一直与中共地下党保持联系。解放战争中,他曾多次寻找机会向范治农(时为华东局负责安徽工作的负责人)、方向明(时为中共华东局芜湖工作组长)、胡明(时为中共皖南地委书记)等中共地下党组织负责同志汇报工作,按照党的指示潜伏在国民党部队中,秘密收集情报、掩护地下党员,开展宣传统战及策反等活动。
1940年春,王汉昭任第二十一集团军总司令、安徽省主席李品仙的机要参谋。期间,通过郑汉等中共地下党员的联络,王汉昭利用职务便利和人脉关系,为党组织传递情报,设计粉碎国民党CC系同新桂系的反共阴谋,掩护刘保罗(中国话剧演员、戏剧活动家)、俞仲武(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浙江省教育厅厅长)、杨丙南(原名杨明,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广西省委组织部处长)等一批中共党员。
1948年6月,国民党新桂系部队大部分调离安徽省,王汉昭按照党组织的要求留在安徽,设法进入国民党安徽省皖南警保处任职。经国民党安徽省主席夏威任命,王汉昭就任国民党安徽省第五行政区专员。在郑汉的联系下,王汉昭接受了中共华东局芜湖工作组的领导(时任组长方向明,新中国成立后任安徽省第四届政协副主席)。
为配合解放军渡江作战,按照中共华东局的指示,王汉昭组建并掌握安徽省保安第五旅共4个团4000多人的武装部队,与中共皖南地委建立秘密电台联系。在隐蔽战线的斗争中,王汉昭多次遭受国民党特务的诱捕和暗杀,但他临危不惧,想方设法将国民党长江防线部队动态和沿江守军的番号、人数、防卫、工事部署等重要情报及时传递给中共皖南地委领导人胡明(1949年任皖南地委书记兼皖南游击队政委,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国家纺织工业部常务副部长)、熊兆仁(开国少将,时任皖南游击队司令员,新中国成立后曾任福建军区司令部副参谋长)等地下党组织的负责人,为党取得敌后游击战以及渡江战役等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率部起义
渡江战役中的功臣
1948年,王汉昭在中共地下党的领导下,把配合解放军渡江作战、借机建立革命武装、策反并组织武装起义作为工作重点。1948年9月,王汉昭出任国民党安徽省第五区行动专员兼保安司令,李荣康为专署视察主任。第五区地处津浦铁路南段,与南京隔江相望,地理位置重要。王汉昭把第五区各县保安团队整编为安徽省保安第五旅,任少将旅长。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随着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推进,解放军势如破竹,国民党军节节溃退,王汉昭加紧起义准备工作。
按照中共华东局芜湖工作组组长方向明的要求,王汉昭利用国民党新桂系与蒋系中央军的矛盾,取得时任国民党代总统李宗仁的支持,于1949年1月16日率部队渡过长江,移驻当涂县城至采石矶一带。由于受到国民党南京卫戍司令部的怀疑,1949年4月21日,王汉昭按照方向明的指示将部队转到绩溪县驻扎,接受中共皖南地委的直接领导(中共皖南地委书记胡明、皖南游击队司令熊兆仁,地委机关设在离绩溪20多里的上金山)。
为加强对革命武装的控制,王汉昭对部队进行整编,将一批民革成员安插在重要岗位。为确保起义成功,地下党组织派人协助王汉昭做官兵思想教育和队伍整顿工作。中共皖南地委书记胡明、皖南游击队司令熊兆仁派郑汉率领参谋顾永康、李民进驻该旅,王汉昭任命郑汉为上校参议,李民为搜索连少校指导员,顾永康为少校参谋,协助起义准备工作。王汉昭不顾个人安危,亲赴一线以谈心方式引导营级以上军官认清形势和出路,并以雷霆手段逮捕枪毙三名国民党派来分化瓦解保安第五旅的中统特务。王汉昭亲自组织起草起义通电,并修改定稿。
1949年4月,中共皖南地委书记胡明向王汉昭传达华东野战军粟裕副司令员的指示:“保五旅宣布起义,要在渡江战役开始之际,起义后即向北进攻江防之敌。”国民党安徽省政府主席兼省保安司令张义纯发觉王汉昭“通共”,于4月21日通知王汉昭赴徽州参会。已接受中共地下党任务的省政府秘书朱子巩和省保安副司令张相泽立即电话告知王汉昭,王汉昭借口病重,让张义纯诱捕计划落空。张义纯又命令保安第五旅第十六团团长杀害王汉昭,但团长已跟随王汉昭准备起义。在中共地下党的掩护下,张义纯对王汉昭的多次捕杀均未能成功,保安第五旅军官家属也在中共皖南地委的掩护下成功转移到游击根据地金山、上庄。
1949年4月22日,渡江战役打响。上午9时,胡明在上庄余村召开会议,向王汉昭传达粟裕副司令要求保五旅立即通电起义的命令。王汉昭随即在绩城县召开营以上军官会议通电起义,全旅4100名官兵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皖南部队独立旅,起义通电由电台拍发和油印散发。起义后,王汉昭率保安第五旅起义部队从后方向国民党长江防线发起进攻,解放旌德县等地区,并追歼逃跑之敌至徽州,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三兵团会师。
王汉昭率领安徽省保安第五旅起义,是当时渡江战役中安徽省影响最大的起义,震动了国民党高层,瓦解了国民党长江防线守军的士气,有力配合解放军渡江作战,对粉碎国民党长江防线起到了重要作用。
策动投诚
实现广西全境解放的重要特使
1949年7月,王汉昭受命到武汉参加第四野战军进军两广的作战。为从敌军内部策应广西战役,王汉昭受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十三兵团的委派,潜入柳州和桂西北地区,通过社会关系开展统战工作,策动争取国民党残余地方部队起义,接受和平改编。1949年7月,王汉昭联络时任柳州警备司令部少将副司令兼参谋长郭炳祺(忻城思练人,与王汉昭是同乡)进行策反。1949年11月底,郭炳祺率部起义,加速了柳州的解放进程,最大程度降低战争对柳州的破坏。
柳州解放后,广西军区任命王汉昭为宜山军分区副司令员。按照广西省委、广西军区的指示,王汉昭利用与国民党广西桂西北军政长官莫树杰的私人关系,多次写信做其思想工作,并亲自前往谈判,1950年1月19日成功争取莫树杰(柳州解放后转移到南丹,控制南丹、天峨)率部在南丹通电投诚,接受和平改编。莫树杰是解放广西全境中,接受和平改编的国民党最高级别将领。新中国成立后,王汉昭还积极参加广西剿匪作战,率部消灭宜山地区的暴乱土匪。
王汉昭作为新桂系重要爱国将领,是抗日战争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重要战役的参与者,是中国国民党安徽省革命委员会重要创建者,是潜伏隐蔽战线上的红色情报员,是渡江战役中率部起义打破国民党长江防线的功臣,是策动新桂系残余势力起义、实现广西全境解放的重要特使。从抗日将领到起义功臣,王汉昭一生为中国革命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来宾是一片红色沃土,是一座富有革命精神的城市,涌现出刘策奇、翁尧年、潘业俊、莫江白、韦天强等一批革命先烈,也走出了韦纯束、杨德华、张华等优秀革命先辈。据不完全统计,自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来,来宾共有1126名烈士,他们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壮丽的革命篇章,化作高山、成为丰碑,值得后人铭记。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为资料图)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