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问题“减”下去:我市将开展调查研究与领导联系服务企业、厅处级领导联系重大项目、工业振兴特派员“六员”等机制有机衔接,协调解决制约项目建设的用林、用地、用能指标问题及企业生产要素保障问题超1000项。
实体发展“加”速度:1-7月,全市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0.8%,排名全区第一;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5%,排名全区第二,其中7月同比增长29.2%,排名全区第一。
今年以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自治区关于“壮大实体经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通过狠抓项目落实、做优企业服务、优化产业布局等举措,常态化、长效化服务实体经济,以突出问题的“减法”换取企业成长的“加法”,迎来市场主体的“枝繁叶茂”、实体经济的“根深蒂固”、高质量发展的“满园春色”。
聚焦市场主体需求 市场主体“枝繁叶茂”
近日,记者走进三江口新区仙鹤高性能纸基新材料工程现场,只见塔吊林立、机器轰鸣,工人们忙着扎钢筋、焊接、砌墙板,一派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
“项目配套的固废堆场,需要尽快获得土地衔接方案批复才能申报用地。专班工作人员经过努力协调,衔接方案很快获得批复。”广西仙鹤新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江理勇说。
为确保项目顺利推进,三江口新区推行“一线工作法”,成立了驻仙鹤公司服务专班,专班工作人员深入一线,与企业员工一起办公。若遇到问题,专班可当场处理,如专班层面无法解决,则立即通过相关机制向上级领导申请协调,为项目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自开展“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壮大实体经济、推动高质量发展调研服务”以来,我市将开展调查研究与领导联系服务企业、厅处级领导联系重大项目、工业振兴特派员“六员”等机制有机衔接起来,创新运用“项目工作20法”,向项目要效益、要动能,加快上项目、谋项目、争项目、推项目,全力以赴做好项目服务工作,为实体经济健康发展输送了源源不断的“血液”。
今年以来,全市新引进重点产业链项目74个、总投资额405.1亿元,新谋划工业项目60个;推进重大工业项目394个,年度总计划投资233亿元;实现新开工项目46个,竣工投产项目22个;新增自治区“双百双新”项目3个、“千企技改”项目44个。
聚焦产业延链补链 实体经济“根深蒂固”
“今年底将有17家企业投产,预计2024年新增投产企业10家以上,总产值15亿元,往后每年还会逐步放量增长。”广西来宾雅居乐节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黄晓强介绍说。
入驻三江口节能环保生态产业园的广西象州新立一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覃德成也表示:“地域内产业链完善、政府服务贴心,加上雅居乐与象州良好合作,让我们决定投资象州。”这意味着,一条由龙头企业推动重大项目建设,带动上下游企业参与分工的产业链正在由蓝图变为现实。
在三江口新区象州片区,通过引入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形成产业链的发展模式,除了节能环保领域,还有以木地板基材、建筑模板及高端家具基材加工为主的三江口森林工业城项目,以及以生产建筑骨料为主的广西大明绿色建材产业园。上半年,象州县规上工业企业产值同比增长20.5%,比全市高8.7个百分点;增加值同比增长40.7%,比全市高26个百分点,排名来宾第一。
“经过近两年的‘链式’发展布局,一批企业或项目将陆续竣工或达产,今年我们将逐步进入‘产业收获期’。”象州县县长韦涛介绍,象州正抓紧补齐物流领域短板,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进而实现价值链的有效跃升,推进印染、新能源、木材等产业链进一步延伸。
象州工业在三江口节能环保生态产业园成功跃迁,也是来宾市坚持把推进工业延链补链作为壮大实体经济重中之重的缩影。今年以来,我市重点推进金属新材料、制糖及综合利用、能源电力等传统产业延链转型,使得传统产业焕发新活力;“链”上发力、“链”上攻坚,在提升产业集群发展质效的“新赛道”上,推动电子信息、绿色化工、现代纺织、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落地,填补了空白的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上半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418.14亿元,同比增长4.6%,超过全区平均增速。
聚焦市场需求导向 高质量发展“满园春色”
“市场需要什么,我们就生产什么,每月产值1800万元以上,预计全年产值达2.2亿元。”志光家具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韦玉宏表示,政府“放管服”、市场导向准、企业信心满。广西大王椰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采购总监高海江告诉记者,在传统销售旺季9、10月之前,公司已完成45%左右销售额,对完成全年目标同样充满信心。
近年来,我市把“放管服”作为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手段,坚持政府做“减法”、市场做“加法”,进一步厘清政府责任、企业责任,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做到服务实体经济与防范化解风险“两手抓”,帮助企业改善预期、提振信心,引导企业加强系统性、前瞻性规划。通过不断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破除要素流动体制机制障碍。如设立“一窗申办”窗口,推进全面实施“跨省通办”“全区通办”“全链通办”,缩减对企政务服务办理流程和时间;逐步兑现各项政策性资金,激励企业发展生产,推动“桂惠贷”投放到实体经济121.15亿元;推出“峰平谷分时电价测算模型”小程序,指导企业参与自治区电力市场化交易,累计交易电量56.23亿千瓦时,交易电量和降成本排全区第二……
与此同时,我市坚持创新驱动产业发展,发挥工业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推动产业优化升级,持续增强发展的“驱动力”。截至目前,全市共培育自治区工业龙头企业7家,自治区级单项冠军企业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家、自治区级“专精特新”企业22家等。
良好的市场环境使实体经济在多个领域全面开花:林木加工规上企业从“十三五”期末58家增加到151家,规上产值从43亿元增长到128亿元;截至2022年底,全市碳酸钙产业规模以上企业有76家,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近70亿元;制糖产业形成了以“甘蔗-制糖-冰糖及焦糖色素等功能糖”“甘蔗-制糖-蔗渣-浆纸-环保餐具”的五大糖业循环经济产业链,年制糖及综合利用产值近100亿元;电子信息产业以中沛电子信息产业园为核心,累计引进全产业链企业30家,2022年产值14.5亿元……
突出问题“减”下去、实体发展“加”速度,一个个项目源源不绝地产生动力、一条条产业链持续不断地输送“血液”、一批批企业在市场中开拓进取,我市实体经济正乘势而上、稳中见韧。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
突出问题“减”下去:我市将开展调查研究与领导联系服务企业、厅处级领导联系重大项目、工业振兴特派员“六员”等机制有机衔接,协调解决制约项目建设的用林、用地、用能指标问题及企业生产要素保障问题超1000项。
实体发展“加”速度:1-7月,全市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0.8%,排名全区第一;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5%,排名全区第二,其中7月同比增长29.2%,排名全区第一。
今年以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自治区关于“壮大实体经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通过狠抓项目落实、做优企业服务、优化产业布局等举措,常态化、长效化服务实体经济,以突出问题的“减法”换取企业成长的“加法”,迎来市场主体的“枝繁叶茂”、实体经济的“根深蒂固”、高质量发展的“满园春色”。
聚焦市场主体需求 市场主体“枝繁叶茂”
近日,记者走进三江口新区仙鹤高性能纸基新材料工程现场,只见塔吊林立、机器轰鸣,工人们忙着扎钢筋、焊接、砌墙板,一派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
“项目配套的固废堆场,需要尽快获得土地衔接方案批复才能申报用地。专班工作人员经过努力协调,衔接方案很快获得批复。”广西仙鹤新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江理勇说。
为确保项目顺利推进,三江口新区推行“一线工作法”,成立了驻仙鹤公司服务专班,专班工作人员深入一线,与企业员工一起办公。若遇到问题,专班可当场处理,如专班层面无法解决,则立即通过相关机制向上级领导申请协调,为项目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自开展“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壮大实体经济、推动高质量发展调研服务”以来,我市将开展调查研究与领导联系服务企业、厅处级领导联系重大项目、工业振兴特派员“六员”等机制有机衔接起来,创新运用“项目工作20法”,向项目要效益、要动能,加快上项目、谋项目、争项目、推项目,全力以赴做好项目服务工作,为实体经济健康发展输送了源源不断的“血液”。
今年以来,全市新引进重点产业链项目74个、总投资额405.1亿元,新谋划工业项目60个;推进重大工业项目394个,年度总计划投资233亿元;实现新开工项目46个,竣工投产项目22个;新增自治区“双百双新”项目3个、“千企技改”项目44个。
聚焦产业延链补链 实体经济“根深蒂固”
“今年底将有17家企业投产,预计2024年新增投产企业10家以上,总产值15亿元,往后每年还会逐步放量增长。”广西来宾雅居乐节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黄晓强介绍说。
入驻三江口节能环保生态产业园的广西象州新立一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覃德成也表示:“地域内产业链完善、政府服务贴心,加上雅居乐与象州良好合作,让我们决定投资象州。”这意味着,一条由龙头企业推动重大项目建设,带动上下游企业参与分工的产业链正在由蓝图变为现实。
在三江口新区象州片区,通过引入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形成产业链的发展模式,除了节能环保领域,还有以木地板基材、建筑模板及高端家具基材加工为主的三江口森林工业城项目,以及以生产建筑骨料为主的广西大明绿色建材产业园。上半年,象州县规上工业企业产值同比增长20.5%,比全市高8.7个百分点;增加值同比增长40.7%,比全市高26个百分点,排名来宾第一。
“经过近两年的‘链式’发展布局,一批企业或项目将陆续竣工或达产,今年我们将逐步进入‘产业收获期’。”象州县县长韦涛介绍,象州正抓紧补齐物流领域短板,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进而实现价值链的有效跃升,推进印染、新能源、木材等产业链进一步延伸。
象州工业在三江口节能环保生态产业园成功跃迁,也是来宾市坚持把推进工业延链补链作为壮大实体经济重中之重的缩影。今年以来,我市重点推进金属新材料、制糖及综合利用、能源电力等传统产业延链转型,使得传统产业焕发新活力;“链”上发力、“链”上攻坚,在提升产业集群发展质效的“新赛道”上,推动电子信息、绿色化工、现代纺织、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落地,填补了空白的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上半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418.14亿元,同比增长4.6%,超过全区平均增速。
聚焦市场需求导向 高质量发展“满园春色”
“市场需要什么,我们就生产什么,每月产值1800万元以上,预计全年产值达2.2亿元。”志光家具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韦玉宏表示,政府“放管服”、市场导向准、企业信心满。广西大王椰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采购总监高海江告诉记者,在传统销售旺季9、10月之前,公司已完成45%左右销售额,对完成全年目标同样充满信心。
近年来,我市把“放管服”作为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手段,坚持政府做“减法”、市场做“加法”,进一步厘清政府责任、企业责任,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做到服务实体经济与防范化解风险“两手抓”,帮助企业改善预期、提振信心,引导企业加强系统性、前瞻性规划。通过不断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破除要素流动体制机制障碍。如设立“一窗申办”窗口,推进全面实施“跨省通办”“全区通办”“全链通办”,缩减对企政务服务办理流程和时间;逐步兑现各项政策性资金,激励企业发展生产,推动“桂惠贷”投放到实体经济121.15亿元;推出“峰平谷分时电价测算模型”小程序,指导企业参与自治区电力市场化交易,累计交易电量56.23亿千瓦时,交易电量和降成本排全区第二……
与此同时,我市坚持创新驱动产业发展,发挥工业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推动产业优化升级,持续增强发展的“驱动力”。截至目前,全市共培育自治区工业龙头企业7家,自治区级单项冠军企业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家、自治区级“专精特新”企业22家等。
良好的市场环境使实体经济在多个领域全面开花:林木加工规上企业从“十三五”期末58家增加到151家,规上产值从43亿元增长到128亿元;截至2022年底,全市碳酸钙产业规模以上企业有76家,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近70亿元;制糖产业形成了以“甘蔗-制糖-冰糖及焦糖色素等功能糖”“甘蔗-制糖-蔗渣-浆纸-环保餐具”的五大糖业循环经济产业链,年制糖及综合利用产值近100亿元;电子信息产业以中沛电子信息产业园为核心,累计引进全产业链企业30家,2022年产值14.5亿元……
突出问题“减”下去、实体发展“加”速度,一个个项目源源不绝地产生动力、一条条产业链持续不断地输送“血液”、一批批企业在市场中开拓进取,我市实体经济正乘势而上、稳中见韧。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