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古庙遗址简介
据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迁江县志》载:“盘古岩在良塘圩,距城(江镇)九十六里,岩内有盘古庙,岩上有石楼一层…..”
庙在甘东村东南面约1公里处的盘古山岩内。洞口朝北,距地表约20米,呈方形。洞口高9米,宽9米,约深35米。洞内挂满奇形怪状的钟乳石。洞的左侧有一深洞,洞内宽大,可容千人。洞前一带是一片平坦的水田区,较远处是山峰林立,景色如画。
庙于50年代拆除,现残存长约10米、高约1.7米、厚约0.4米的民国时期的泥筑围墙。1986年村民募捐钱物在遗址上重建盘古庙,形制、规模均不如前。
庙内法器仅余铁钟一口,直径0.56米,高0.7米。上铸有铭文,铭文为“盘古大庙”、“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落款为“民国四年乙卯吉日仝人敬奉”、“禅山”,皆为阳文楷体。
盘古庙主要是祭祀盘古兄妹二人,以纪念盘古开天辟地再造人类的创世功绩。盘古被奉为中国壮族的创世神,是壮族的英雄,世世代代受到人民的尊崇。
(南朝)盘古文化发源地
来宾市是盘古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民间保存有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原生态的盘古文化遗存。这些遗存包括盘古庙、盘古、盘古大钟法器、盘古神话传说、盘古相关的山歌、经文、祭祀活动、以盘古命名的村庄、山岭、岩洞等等。
盘古大庙每年都有重要的祭祀活动。第一次是每年的农历六月十八的盘古生日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主题是举行盘古兄妹神像出游诵经活动,同时举办民间庙会,唱山歌、唱师公戏等,内容多为“水泡天门”的故事。整个活动从农历六月十七晚开始至六月十九结束。第二次是农历八月初八举行的民间称为“八仙过海”的纪念海龙王为民施水活动,一直到第二天天明才结束,再就是除夕和大年初一的农户个人拜祭活动,民众各自带祭品来祭拜盘古。另外,若是遇到天大旱时会举行祭盘古求雨活动。这种敬祭活动一直延续至今,从未间断。在平时,每逢初一、十五两日,都要在庙内举行撞钟仪式。民间信仰、崇拜盘古的习俗与祭祀盛况可见一斑。
来宾民间很多地方流传着盘古开天辟地、繁衍人类的传说。流传着的有关盘古的传说,版本各异,但内容大同小异,主要反映的都是倾盆大雨淹了大地,仅有盘古兄妹二人凭借着一个大葫芦随水漂而幸存下来。为了繁衍人类,盘古兄妹只能结为夫妻,后面生下了一个像磨刀石一样的肉团。盘古兄妹把肉团弄碎,撒向大地,就变成了千千万万的人,人类得以繁衍。
目前发现的盘古庙有三座,分别是良塘镇甘东村盘古大庙、城厢镇盘古庙和城厢镇岜山村盘古庙。良塘镇甘东村盘古岩内的盘古大庙是区唯一的见诸地方志记载的盘古庙。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迁江县知县徽在其所著的《迁江县志》中记载:“盘古岩在良塘圩,距城九十六里,岩内有盘古庙”说明这座盘古庙在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以前就已建造。文物管理所考古人员在1987年的考古调查中发现庙内残存明代石墙,推断这座庙的建造年代应为明代,建庙及祭祀活动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2003年9月13日至15日,广西壮学会专家组覃乃昌、潘其旭、郑超雄、覃彩銮、蓝阳春一行五人到区进行民族民间文化资源调查。2003年12月10日来宾市在区召开“广西来宾市盘古文化重大发现新闻发布会”。区内外及香港等30多家新闻媒体的记者出席。在新闻发布会上,广西民族研究所所长、广西壮学会会长、来宾市文化考察专家组组长覃乃昌代表专家组郑重宣布“来宾市是盘古文化的重要发祥地”。
根据自治区壮学专家组的考察和论证,认为来宾市盘古文化的历史可追溯至南朝时期。南朝梁任昉在《述异记》中记载:“盘古氏夫妻,阴阳之始也。今南海有盘古氏墓,亘三百里,后人盘古之魂也。桂林有盘古祠,今人。南海中有盘国,今人皆以盘为姓。按:盘古氏,天地万物之祖也,然则生物始于盘古。”这是目前所知的我国古籍上对盘古庙的最早记载。我国当代著名神话学家袁珂先生在《古神话选释》一书昉《述异记》中“桂林有盘古氏庙,今人”说:“桂林,秦置郡名。约有今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全部地方。其后三国吴也设桂林郡,治所在现在的广西象州。其后南齐桂林郡,治所也在这里。此处所说的桂林即指广西壮族自治区象州。”
与此同时,专家们从语言学对磨刀石、葫芦——“盘古”一词的含义用壮语进行了诠释。在壮族地区的盘古庙里,所供奉的盘古神有的是男神,有的则是兄妹(如甘东村盘古大庙)两个神。并且有兄妹结婚再造人类的原生态神话传说。兄妹结婚生下的像磨刀石的怪胎,用壮话说即为“因”。这里的“因”是石头,“盘”是磨刀石,“”通称“因”,即鹅卵石。合起来就是用鹅卵石做成的磨刀石。这里的关键是磨刀石“盘”。而葫芦(即大肚葫芦)壮语则叫“勾”,两者合起来就叫“”。由于壮族本身在历史上没有文字,汉人用汉字记录时就采用音译法记作“盘古”。
另外,专家们还从植物学、考古学、民族学、民俗学等领域对壮族信仰和崇拜“葫芦”、“磨刀石”的传统习俗也作了详尽的论述和考证。
在来宾市壮族地区,农家普遍种植葫芦,瓜嫩时可食,干的可做容器盛水盛物。葫芦易生,繁殖力强,多籽(象征)。这正是原始时代恶劣自然环境下人类所追求的生命力和繁殖力的象征。另外,从在盘古庙和其他庙宇中都贴有或挂有各种各样的剪纸葫芦图案,在建筑物上也雕刻有葫芦形象等方面看,这些都体现壮族对葫芦的信仰崇拜程度。
盘古兄妹结婚生下像磨刀石一样的肉团然后人类得以繁衍的传说也反映了壮族先民对磨刀石的崇拜。砺石(磨刀石)是壮族地区重要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在新石器时代人们要磨制的各种工具都离不开砺石。在考古方面,砺石(磨刀石)在来宾市象州县的南沙湾贝丘遗址、区和武宣县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都有出土。磨刀石既是人们的生产生活用品,同样也是人们信仰崇拜的圣物。
至今,来宾市境内仍然保存有大量的盘古庙并且有祭祀盘古的活动,说明来宾市盘古庙和祭祀盘古的历史自南朝延续至今已有1500多年,并深深地扎根于壮族地区广大民众之中。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
盘古庙遗址简介
据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迁江县志》载:“盘古岩在良塘圩,距城(江镇)九十六里,岩内有盘古庙,岩上有石楼一层…..”
庙在甘东村东南面约1公里处的盘古山岩内。洞口朝北,距地表约20米,呈方形。洞口高9米,宽9米,约深35米。洞内挂满奇形怪状的钟乳石。洞的左侧有一深洞,洞内宽大,可容千人。洞前一带是一片平坦的水田区,较远处是山峰林立,景色如画。
庙于50年代拆除,现残存长约10米、高约1.7米、厚约0.4米的民国时期的泥筑围墙。1986年村民募捐钱物在遗址上重建盘古庙,形制、规模均不如前。
庙内法器仅余铁钟一口,直径0.56米,高0.7米。上铸有铭文,铭文为“盘古大庙”、“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落款为“民国四年乙卯吉日仝人敬奉”、“禅山”,皆为阳文楷体。
盘古庙主要是祭祀盘古兄妹二人,以纪念盘古开天辟地再造人类的创世功绩。盘古被奉为中国壮族的创世神,是壮族的英雄,世世代代受到人民的尊崇。
(南朝)盘古文化发源地
来宾市是盘古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民间保存有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原生态的盘古文化遗存。这些遗存包括盘古庙、盘古、盘古大钟法器、盘古神话传说、盘古相关的山歌、经文、祭祀活动、以盘古命名的村庄、山岭、岩洞等等。
盘古大庙每年都有重要的祭祀活动。第一次是每年的农历六月十八的盘古生日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主题是举行盘古兄妹神像出游诵经活动,同时举办民间庙会,唱山歌、唱师公戏等,内容多为“水泡天门”的故事。整个活动从农历六月十七晚开始至六月十九结束。第二次是农历八月初八举行的民间称为“八仙过海”的纪念海龙王为民施水活动,一直到第二天天明才结束,再就是除夕和大年初一的农户个人拜祭活动,民众各自带祭品来祭拜盘古。另外,若是遇到天大旱时会举行祭盘古求雨活动。这种敬祭活动一直延续至今,从未间断。在平时,每逢初一、十五两日,都要在庙内举行撞钟仪式。民间信仰、崇拜盘古的习俗与祭祀盛况可见一斑。
来宾民间很多地方流传着盘古开天辟地、繁衍人类的传说。流传着的有关盘古的传说,版本各异,但内容大同小异,主要反映的都是倾盆大雨淹了大地,仅有盘古兄妹二人凭借着一个大葫芦随水漂而幸存下来。为了繁衍人类,盘古兄妹只能结为夫妻,后面生下了一个像磨刀石一样的肉团。盘古兄妹把肉团弄碎,撒向大地,就变成了千千万万的人,人类得以繁衍。
目前发现的盘古庙有三座,分别是良塘镇甘东村盘古大庙、城厢镇盘古庙和城厢镇岜山村盘古庙。良塘镇甘东村盘古岩内的盘古大庙是区唯一的见诸地方志记载的盘古庙。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迁江县知县徽在其所著的《迁江县志》中记载:“盘古岩在良塘圩,距城九十六里,岩内有盘古庙”说明这座盘古庙在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以前就已建造。文物管理所考古人员在1987年的考古调查中发现庙内残存明代石墙,推断这座庙的建造年代应为明代,建庙及祭祀活动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2003年9月13日至15日,广西壮学会专家组覃乃昌、潘其旭、郑超雄、覃彩銮、蓝阳春一行五人到区进行民族民间文化资源调查。2003年12月10日来宾市在区召开“广西来宾市盘古文化重大发现新闻发布会”。区内外及香港等30多家新闻媒体的记者出席。在新闻发布会上,广西民族研究所所长、广西壮学会会长、来宾市文化考察专家组组长覃乃昌代表专家组郑重宣布“来宾市是盘古文化的重要发祥地”。
根据自治区壮学专家组的考察和论证,认为来宾市盘古文化的历史可追溯至南朝时期。南朝梁任昉在《述异记》中记载:“盘古氏夫妻,阴阳之始也。今南海有盘古氏墓,亘三百里,后人盘古之魂也。桂林有盘古祠,今人。南海中有盘国,今人皆以盘为姓。按:盘古氏,天地万物之祖也,然则生物始于盘古。”这是目前所知的我国古籍上对盘古庙的最早记载。我国当代著名神话学家袁珂先生在《古神话选释》一书昉《述异记》中“桂林有盘古氏庙,今人”说:“桂林,秦置郡名。约有今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全部地方。其后三国吴也设桂林郡,治所在现在的广西象州。其后南齐桂林郡,治所也在这里。此处所说的桂林即指广西壮族自治区象州。”
与此同时,专家们从语言学对磨刀石、葫芦——“盘古”一词的含义用壮语进行了诠释。在壮族地区的盘古庙里,所供奉的盘古神有的是男神,有的则是兄妹(如甘东村盘古大庙)两个神。并且有兄妹结婚再造人类的原生态神话传说。兄妹结婚生下的像磨刀石的怪胎,用壮话说即为“因”。这里的“因”是石头,“盘”是磨刀石,“”通称“因”,即鹅卵石。合起来就是用鹅卵石做成的磨刀石。这里的关键是磨刀石“盘”。而葫芦(即大肚葫芦)壮语则叫“勾”,两者合起来就叫“”。由于壮族本身在历史上没有文字,汉人用汉字记录时就采用音译法记作“盘古”。
另外,专家们还从植物学、考古学、民族学、民俗学等领域对壮族信仰和崇拜“葫芦”、“磨刀石”的传统习俗也作了详尽的论述和考证。
在来宾市壮族地区,农家普遍种植葫芦,瓜嫩时可食,干的可做容器盛水盛物。葫芦易生,繁殖力强,多籽(象征)。这正是原始时代恶劣自然环境下人类所追求的生命力和繁殖力的象征。另外,从在盘古庙和其他庙宇中都贴有或挂有各种各样的剪纸葫芦图案,在建筑物上也雕刻有葫芦形象等方面看,这些都体现壮族对葫芦的信仰崇拜程度。
盘古兄妹结婚生下像磨刀石一样的肉团然后人类得以繁衍的传说也反映了壮族先民对磨刀石的崇拜。砺石(磨刀石)是壮族地区重要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在新石器时代人们要磨制的各种工具都离不开砺石。在考古方面,砺石(磨刀石)在来宾市象州县的南沙湾贝丘遗址、区和武宣县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都有出土。磨刀石既是人们的生产生活用品,同样也是人们信仰崇拜的圣物。
至今,来宾市境内仍然保存有大量的盘古庙并且有祭祀盘古的活动,说明来宾市盘古庙和祭祀盘古的历史自南朝延续至今已有1500多年,并深深地扎根于壮族地区广大民众之中。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