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配色
辅助线
重置
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进来宾 > 风土人情

汉族

2023-08-22 15:56     来源:来宾市地方志办公室
分享 微信
头条
微博 空间 qq
【字体: 打印

源流

自秦以后,岭南地区的汉人逐渐增加。汉族居民进入今来宾市区域的形式主要有:

屯兵(耕兵) 汉朝时就曾屯兵象州县、武宣县一带。明嘉靖年间,镇压瑶民的军士大部居留为“耕兵”。象州县《孟氏宗支簿》记载其家族“自七儿始,其先世居山东定州属泰州府。公于明代宣德二年从军征广西柳庆各郡苗族,历经象州,乃迁居于象。清定鼎以来,世袭于象州,始也同居象州,继而散层乡里,幸而宗支繁衍,较前尤胜。”

移民  秦统一中国后,从中原地区移民至岭南,与当地壮族杂居,象州等县均有。

躲避战乱  原居中原的汉人及客家人,因历史上的几次战乱,经江西、福建、广东到来宾市区域居住。

流放谪迁  早在秦汉时期便有汉族先民被谪戊流入,其后代成为来宾市各县汉族居民。

经商  清代以后,粤、湘等省商人至柳江流域地区经商。民国时期,有的县成立有粤同乡会馆、湖南同乡会馆等。

人口构成及分布

据统计,2005年末全市汉族人口62.30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26.2%。兴宾区汉族人口最多,约30万人,占全区人口的三分之一。 

方言种类

今来宾市的汉民族,操汉语方言,因居住地域不同或族源的差异,语言形式亦呈多样化。以汉语桂柳方言为形式的流通范围最广。其余尚有客家话;兴宾区的宾州话、侬话、古昔话、粤话(白话)、闽南话和疍民(船民)话;象州县和武宣县的伢话等方言。本节以桂柳方言为重点予以记述。

方言发音特点

声调 桂柳话发音较平直,象州县域大体可概括为4个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象州县桂柳话与普通话比较大体为:普通话阴平调=桂柳话阴平调,如“刀”, 普通话、桂柳话均为dāo;普通话去声调=桂柳话阳平调,如“大”普通话为dà,桂柳话为dá;普通话阳平调=桂柳话上声调,如“围”,普通话为wéi,桂柳话为wèi;普通话上声调=桂柳话去声调,如“口”,普通话为kǒu,桂柳话为kòu。

声母 象州县桂柳方言有18个声母(普通话为21个声母)。没有舌尖后音zh、ch、sh、r,但比普通话多出舌面后的浊鼻音〔〕

韵母 通常有36个韵母。

服饰

清末,官绅、文人多穿长衫马褂为主,平民男着唐装;女性穿大襟阔袖上衣,阔腰大管长裤,衣裤多饰以花边,留长发,家境好的配银牌簪玉镯。民国时期,职业男性流行中山装,女士流行旗袍、短裙、剪短发;平民衣服无多大改变。1950年以后,男性除中山装、唐装外,还有青年装、国防装、工人装;女性改为前开胸,职业女性穿工人装、列宁装、领口多有变化。80年代后,男性服装向西服、茄克、运动装、休闲装、牛仔装发展。女性主要流行牛仔装、柔姿裙、超短裙、长裙套装、短裙套装、运动装等;生活宽裕者佩戴金银耳坠、戒子、金、银、珍珠项链等。

饮食

汉族以大米为主粮,辅以豆、麦、玉米、薯类等;肉类、蔬菜、水果品种多,吃食无禁忌,讲究烹调技艺。常将大米加工制作为粉、粽、糕、饼、酒等食品与饮料;将黄豆加工成豆腐、豆豉、腐竹、豆芽;将新鲜蔬菜加工成咸菜、酸品、头菜、干菜;将水果加工成果干、果脯等。逢年过节或喜庆,多制作白切鸡、南乳扣肉、五柳鱼(或糖醋鱼)等菜肴。冬季喜吃火锅,尤以狗肉火锅受人喜爱。由于长期民族杂居,其它少数民族的传统名菜,也为大部分汉民所喜爱。

居住

兴宾区、象州县等的汉民住房大致有几种类型:

庭院式 庭院式住房多为先辈有人为官或经济条件宽裕的富户住宅,建筑年代多在晚清以前。布局为3进式;第一进正中是大门与前厅,两侧为房屋,前厅后是前院,两侧布有花坛、鱼池;第二进正中是正厅,两侧为房间;第三进是后院,两侧布有厨房、柴厩、厕所;最后是后门、花园或菜园。房屋为砖木结构,雕花细刻。

作坊式(亦称竹简式建筑)  后者多为城镇工商者,房屋沿街而建。门面之间紧密相连。房屋为砖木结构或泥瓦结构,呈多进式或前后进式,一般前门为店,后进设坊,集生产、销售、生活为一体。

混合式 布局不讲究,依地面地形而建。一般多为三间布局,分前后进,其间有小庭院,泥木与砖木结构均有。有些地方的汉族建房时就地取材,房屋多为干栏式木楼。

1980年以后,生活较富裕的城镇汉民和部分农村汉民,逐步建起钢筋混凝土结构的2层~5层楼房。

农事

民国时期,选择吉日开耕;由长者先扯秧;农历大年初一给耕牛挂彩;撒谷种要挑选多子女的妇女,头戴小帽,认为这样可使秧苗生长茂盛。1957年以后,此习逐渐消失。

家庭、宗族

汉人以父系血亲组成家庭,父亲为一家之主。清代崇尚大家庭,有的家以数代同堂为荣。有的家庭父母年老,儿子成家后分家。1950年以后,家庭组成以父母加子女结构居多。

汉族认为同族是一家,每年清明节,通常合族一起扫墓祭祖。节日到宗族祠堂祭祖。家庭成员多承袭以班辈字序起名字。

婚姻

一般同姓同宗不准通婚,武宣县东乡一带客家人认为,同姓是同一祖宗繁衍,同姓通婚有辱祖先。1949年以前,汉族有的官、商实行多偶婚。

恋爱 民国期间,城镇知识青年有自由恋爱情况。象州等县的汉族男女青年,多通过群体唱歌结识,后进一步深谈并恋爱。

说媒订亲 汉族婚姻遵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由恋爱者亦须经父母同意。由男方家托媒向女方家父母提亲,若女方家父母同意亲事,将女方年庚八字交媒人带回男方家,请人拆合,如八字相互不冲克即可联姻。由男方家派人送礼至女方家,与女方家长商讨结婚所需彩礼,并定下婚期。

迎娶 男方须于迎娶前将彩礼送到女方家。姑娘一般于出嫁前一月就不再出门,专门在家备办嫁妆。出嫁前一晚,姑娘开始哭嫁,内容多为诉说父母养育之恩与难舍家庭亲情。结婚之日,有的地方新郎拜过祖宗后,由一伴郎陪同,彩旗、铜鼓前行,礼盒花轿随后,往女方家接新娘。新娘拜别祖宗爹娘,由送亲人员扶上花轿,嫁妆相随,进男方家门后,举行拜堂仪式,新郎新娘拜天地、拜祖宗、拜父母、互相交拜后送入洞房。当晚,男方家设筵席宴请贺喜宾客。晚饭后,新郎新娘向亲属、朋友敬茶敬烟、吃喜糖,一些青年人接着闹新房,要新婚夫妇表演一些逗乐性的游戏。民国时期,一些机关工作人员及城镇个别青年,举行“文明婚礼”(不用花轿接送)。

婚后次日,新婚夫妻携带糖果等礼品,拜谢岳父母。

有的入赘者被称为“上门仔”而遭受歧视。

1950年以后,男女婚姻可自主,一些青年经恋爱确定结婚后,至婚姻登记机关办理结婚登记即为合法夫妻。1980年以后,有的家庭租用汽车迎接新娘(将新娘、嫁妆、送亲人员一起接回家中)。拜堂仪式已消除,大致仍保留择日订婚期、迎亲、回门等过程。

丧葬

汉族老人去世时,家人给其沐尸、梳洗、穿寿衣,停尸于堂屋,并用白布罩住全身。安尸后,主要孝子要到舅(或亲戚)家报丧。各县汉族在大门张贴白纸写的“当大事”,贴丧事对联。主要亲戚到场后即行入殓,并设灵堂祭奠。经济条件好的人家,请道士作道场,有的举行家祭。下葬时,杀公鸡祭穴,降棺,孝子回土,掩埋砌坟。

如汉族老人死时超过80岁,其家人在白孝服上粘贴红纸;如到百岁,家境好的人家会请彩龙舞狮队送葬。

节庆

春节 农历12月下旬,境内有些汉族居民打糯米粑粑、蒸年糕、做米饼、包粽子。在外工作(或谋生)的人陆续回家。12月30日祭祀祖先,各户吃较丰盛的团年饭。饭后守岁,贴春联。民国时期,有些地方的汉族在其住房的各楼层通宵点灯。初一零时,多烧鞭炮迎新。正月初一,除供祀祖先外,小孩穿新衣,晚辈要给长者拜年,已成家的长者要给小孩“利市”(压岁钱)。正月初二以后,亲友互相走访,人们见面互用吉利话问候。圩镇多组织龙、狮队上门拜年(有的地方拜年后用鞭炮烧龙、狮);有的地方还唱戏。春节习俗至今无多大改变。

元宵节 民国年间,农历正月十五日,各县城镇居民吃汤圆(象征团圆),晚上观花灯,舞龙、舞狮。有的地方舞龙毕即烧大殷(意送龙上天)。

社节 有些地方的汉族过社节。二月春社,八月秋社均祭“社神”。兴宾区石陵镇汉族,于农历正月十六、七月十六祭“社王”。有些地方进行抢花炮活动。1950年以后,社神祭祀渐少。

四月八 境内  各县汉族于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吃黄、红、黑几色糯米饭。有的还在住宅四处张贴“四月八,家家送毛腊,送到深山去,永世不回家”之类的字条。1950年以后,“送毛腊”字条少见。

端午节 家家包糯米粽,杀鸡鸭祭祖先,大门挂菖莆、艾叶。民国年间,有的户饮雄黄酒;用草药煮水沐浴。有的县汉族儿童戴药包。

中元节(又称七月十四、鬼节) 有的地方的汉族过中元节。农历七月初七至十四日,杀鸡供祭祖先,烧冥钱、纸制衣物、箱子等物品。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白天杀鸡祭祖外,晚上多以月饼、水果拜月,然后吃月饼、水果并赏月。

冬至 象州县、武宣县汉族多过此节。武宣县客家人有“冬至过大年”之说。除祭品祭祖先,晚宴较其它节日丰盛外,还将出嫁的姑娘接回过节。

信仰

古代先民以龙为图腾。多数人崇奉自然神、始祖祖先神。主要祭祀有:

祖先神 民国时期,每家都设祖先神位于大厅正中,香火堂通常正上方写××堂,左右为对联。如黄姓之“江夏堂”,表其祖籍为江夏郡。大姓多建有×氏宗祠,祭祀本姓同宗、同族祖先。

崇拜的神灵多元化,既有佛、道的神祗如如来、观音、三清、真武大帝等,也有其它神祗,如土神、灶王、社王、土地、财神;人神化的孔子、关羽、岳飞、甘王等。县城一般建有文庙(孔子)、武庙(关羽)。有的家中设财神、灶王、土地神位。

禁忌

象州县汉族播种时忌讲风、雀之类的话,播完种人要迅速离开,否则种根太长。各地汉族吃饭时均忌用筷敲碗碟;小孩不能吃鸡爪(怕写字象鸡爬)。装饭时,不能将筷子插在饭中。农历正月初一,不杀生,不动刀,不谈不吉利的话。夫妻吃梨时忌剖开分吃(意分离)。出外走亲办事,起房子,结婚等,多选吉日。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

    风土人情

    汉族

    2023-08-22 15:56     来源:来宾市地方志办公室
    【字体:

    源流

    自秦以后,岭南地区的汉人逐渐增加。汉族居民进入今来宾市区域的形式主要有:

    屯兵(耕兵) 汉朝时就曾屯兵象州县、武宣县一带。明嘉靖年间,镇压瑶民的军士大部居留为“耕兵”。象州县《孟氏宗支簿》记载其家族“自七儿始,其先世居山东定州属泰州府。公于明代宣德二年从军征广西柳庆各郡苗族,历经象州,乃迁居于象。清定鼎以来,世袭于象州,始也同居象州,继而散层乡里,幸而宗支繁衍,较前尤胜。”

    移民  秦统一中国后,从中原地区移民至岭南,与当地壮族杂居,象州等县均有。

    躲避战乱  原居中原的汉人及客家人,因历史上的几次战乱,经江西、福建、广东到来宾市区域居住。

    流放谪迁  早在秦汉时期便有汉族先民被谪戊流入,其后代成为来宾市各县汉族居民。

    经商  清代以后,粤、湘等省商人至柳江流域地区经商。民国时期,有的县成立有粤同乡会馆、湖南同乡会馆等。

    人口构成及分布

    据统计,2005年末全市汉族人口62.30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26.2%。兴宾区汉族人口最多,约30万人,占全区人口的三分之一。 

    方言种类

    今来宾市的汉民族,操汉语方言,因居住地域不同或族源的差异,语言形式亦呈多样化。以汉语桂柳方言为形式的流通范围最广。其余尚有客家话;兴宾区的宾州话、侬话、古昔话、粤话(白话)、闽南话和疍民(船民)话;象州县和武宣县的伢话等方言。本节以桂柳方言为重点予以记述。

    方言发音特点

    声调 桂柳话发音较平直,象州县域大体可概括为4个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象州县桂柳话与普通话比较大体为:普通话阴平调=桂柳话阴平调,如“刀”, 普通话、桂柳话均为dāo;普通话去声调=桂柳话阳平调,如“大”普通话为dà,桂柳话为dá;普通话阳平调=桂柳话上声调,如“围”,普通话为wéi,桂柳话为wèi;普通话上声调=桂柳话去声调,如“口”,普通话为kǒu,桂柳话为kòu。

    声母 象州县桂柳方言有18个声母(普通话为21个声母)。没有舌尖后音zh、ch、sh、r,但比普通话多出舌面后的浊鼻音〔〕

    韵母 通常有36个韵母。

    服饰

    清末,官绅、文人多穿长衫马褂为主,平民男着唐装;女性穿大襟阔袖上衣,阔腰大管长裤,衣裤多饰以花边,留长发,家境好的配银牌簪玉镯。民国时期,职业男性流行中山装,女士流行旗袍、短裙、剪短发;平民衣服无多大改变。1950年以后,男性除中山装、唐装外,还有青年装、国防装、工人装;女性改为前开胸,职业女性穿工人装、列宁装、领口多有变化。80年代后,男性服装向西服、茄克、运动装、休闲装、牛仔装发展。女性主要流行牛仔装、柔姿裙、超短裙、长裙套装、短裙套装、运动装等;生活宽裕者佩戴金银耳坠、戒子、金、银、珍珠项链等。

    饮食

    汉族以大米为主粮,辅以豆、麦、玉米、薯类等;肉类、蔬菜、水果品种多,吃食无禁忌,讲究烹调技艺。常将大米加工制作为粉、粽、糕、饼、酒等食品与饮料;将黄豆加工成豆腐、豆豉、腐竹、豆芽;将新鲜蔬菜加工成咸菜、酸品、头菜、干菜;将水果加工成果干、果脯等。逢年过节或喜庆,多制作白切鸡、南乳扣肉、五柳鱼(或糖醋鱼)等菜肴。冬季喜吃火锅,尤以狗肉火锅受人喜爱。由于长期民族杂居,其它少数民族的传统名菜,也为大部分汉民所喜爱。

    居住

    兴宾区、象州县等的汉民住房大致有几种类型:

    庭院式 庭院式住房多为先辈有人为官或经济条件宽裕的富户住宅,建筑年代多在晚清以前。布局为3进式;第一进正中是大门与前厅,两侧为房屋,前厅后是前院,两侧布有花坛、鱼池;第二进正中是正厅,两侧为房间;第三进是后院,两侧布有厨房、柴厩、厕所;最后是后门、花园或菜园。房屋为砖木结构,雕花细刻。

    作坊式(亦称竹简式建筑)  后者多为城镇工商者,房屋沿街而建。门面之间紧密相连。房屋为砖木结构或泥瓦结构,呈多进式或前后进式,一般前门为店,后进设坊,集生产、销售、生活为一体。

    混合式 布局不讲究,依地面地形而建。一般多为三间布局,分前后进,其间有小庭院,泥木与砖木结构均有。有些地方的汉族建房时就地取材,房屋多为干栏式木楼。

    1980年以后,生活较富裕的城镇汉民和部分农村汉民,逐步建起钢筋混凝土结构的2层~5层楼房。

    农事

    民国时期,选择吉日开耕;由长者先扯秧;农历大年初一给耕牛挂彩;撒谷种要挑选多子女的妇女,头戴小帽,认为这样可使秧苗生长茂盛。1957年以后,此习逐渐消失。

    家庭、宗族

    汉人以父系血亲组成家庭,父亲为一家之主。清代崇尚大家庭,有的家以数代同堂为荣。有的家庭父母年老,儿子成家后分家。1950年以后,家庭组成以父母加子女结构居多。

    汉族认为同族是一家,每年清明节,通常合族一起扫墓祭祖。节日到宗族祠堂祭祖。家庭成员多承袭以班辈字序起名字。

    婚姻

    一般同姓同宗不准通婚,武宣县东乡一带客家人认为,同姓是同一祖宗繁衍,同姓通婚有辱祖先。1949年以前,汉族有的官、商实行多偶婚。

    恋爱 民国期间,城镇知识青年有自由恋爱情况。象州等县的汉族男女青年,多通过群体唱歌结识,后进一步深谈并恋爱。

    说媒订亲 汉族婚姻遵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由恋爱者亦须经父母同意。由男方家托媒向女方家父母提亲,若女方家父母同意亲事,将女方年庚八字交媒人带回男方家,请人拆合,如八字相互不冲克即可联姻。由男方家派人送礼至女方家,与女方家长商讨结婚所需彩礼,并定下婚期。

    迎娶 男方须于迎娶前将彩礼送到女方家。姑娘一般于出嫁前一月就不再出门,专门在家备办嫁妆。出嫁前一晚,姑娘开始哭嫁,内容多为诉说父母养育之恩与难舍家庭亲情。结婚之日,有的地方新郎拜过祖宗后,由一伴郎陪同,彩旗、铜鼓前行,礼盒花轿随后,往女方家接新娘。新娘拜别祖宗爹娘,由送亲人员扶上花轿,嫁妆相随,进男方家门后,举行拜堂仪式,新郎新娘拜天地、拜祖宗、拜父母、互相交拜后送入洞房。当晚,男方家设筵席宴请贺喜宾客。晚饭后,新郎新娘向亲属、朋友敬茶敬烟、吃喜糖,一些青年人接着闹新房,要新婚夫妇表演一些逗乐性的游戏。民国时期,一些机关工作人员及城镇个别青年,举行“文明婚礼”(不用花轿接送)。

    婚后次日,新婚夫妻携带糖果等礼品,拜谢岳父母。

    有的入赘者被称为“上门仔”而遭受歧视。

    1950年以后,男女婚姻可自主,一些青年经恋爱确定结婚后,至婚姻登记机关办理结婚登记即为合法夫妻。1980年以后,有的家庭租用汽车迎接新娘(将新娘、嫁妆、送亲人员一起接回家中)。拜堂仪式已消除,大致仍保留择日订婚期、迎亲、回门等过程。

    丧葬

    汉族老人去世时,家人给其沐尸、梳洗、穿寿衣,停尸于堂屋,并用白布罩住全身。安尸后,主要孝子要到舅(或亲戚)家报丧。各县汉族在大门张贴白纸写的“当大事”,贴丧事对联。主要亲戚到场后即行入殓,并设灵堂祭奠。经济条件好的人家,请道士作道场,有的举行家祭。下葬时,杀公鸡祭穴,降棺,孝子回土,掩埋砌坟。

    如汉族老人死时超过80岁,其家人在白孝服上粘贴红纸;如到百岁,家境好的人家会请彩龙舞狮队送葬。

    节庆

    春节 农历12月下旬,境内有些汉族居民打糯米粑粑、蒸年糕、做米饼、包粽子。在外工作(或谋生)的人陆续回家。12月30日祭祀祖先,各户吃较丰盛的团年饭。饭后守岁,贴春联。民国时期,有些地方的汉族在其住房的各楼层通宵点灯。初一零时,多烧鞭炮迎新。正月初一,除供祀祖先外,小孩穿新衣,晚辈要给长者拜年,已成家的长者要给小孩“利市”(压岁钱)。正月初二以后,亲友互相走访,人们见面互用吉利话问候。圩镇多组织龙、狮队上门拜年(有的地方拜年后用鞭炮烧龙、狮);有的地方还唱戏。春节习俗至今无多大改变。

    元宵节 民国年间,农历正月十五日,各县城镇居民吃汤圆(象征团圆),晚上观花灯,舞龙、舞狮。有的地方舞龙毕即烧大殷(意送龙上天)。

    社节 有些地方的汉族过社节。二月春社,八月秋社均祭“社神”。兴宾区石陵镇汉族,于农历正月十六、七月十六祭“社王”。有些地方进行抢花炮活动。1950年以后,社神祭祀渐少。

    四月八 境内  各县汉族于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吃黄、红、黑几色糯米饭。有的还在住宅四处张贴“四月八,家家送毛腊,送到深山去,永世不回家”之类的字条。1950年以后,“送毛腊”字条少见。

    端午节 家家包糯米粽,杀鸡鸭祭祖先,大门挂菖莆、艾叶。民国年间,有的户饮雄黄酒;用草药煮水沐浴。有的县汉族儿童戴药包。

    中元节(又称七月十四、鬼节) 有的地方的汉族过中元节。农历七月初七至十四日,杀鸡供祭祖先,烧冥钱、纸制衣物、箱子等物品。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白天杀鸡祭祖外,晚上多以月饼、水果拜月,然后吃月饼、水果并赏月。

    冬至 象州县、武宣县汉族多过此节。武宣县客家人有“冬至过大年”之说。除祭品祭祖先,晚宴较其它节日丰盛外,还将出嫁的姑娘接回过节。

    信仰

    古代先民以龙为图腾。多数人崇奉自然神、始祖祖先神。主要祭祀有:

    祖先神 民国时期,每家都设祖先神位于大厅正中,香火堂通常正上方写××堂,左右为对联。如黄姓之“江夏堂”,表其祖籍为江夏郡。大姓多建有×氏宗祠,祭祀本姓同宗、同族祖先。

    崇拜的神灵多元化,既有佛、道的神祗如如来、观音、三清、真武大帝等,也有其它神祗,如土神、灶王、社王、土地、财神;人神化的孔子、关羽、岳飞、甘王等。县城一般建有文庙(孔子)、武庙(关羽)。有的家中设财神、灶王、土地神位。

    禁忌

    象州县汉族播种时忌讲风、雀之类的话,播完种人要迅速离开,否则种根太长。各地汉族吃饭时均忌用筷敲碗碟;小孩不能吃鸡爪(怕写字象鸡爬)。装饭时,不能将筷子插在饭中。农历正月初一,不杀生,不动刀,不谈不吉利的话。夫妻吃梨时忌剖开分吃(意分离)。出外走亲办事,起房子,结婚等,多选吉日。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