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界庙前身为“三清观”,始建于明万历十年(公元 1582年),由忻城土司莫镇威兴建,是莫氏土司及其家人上香拜神和看戏的场所。观内原供奉道教“三清”——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清道光二十年(公元 1840年)改称“三界庙”,据传是为了纪念壮族药王三界公冯克利。三界公在民间救死扶伤,药到病除,深得老百姓的爱戴,壮族人民把他当作神来供奉。道光十年,街坊民众修建一条环城马路,道路经翠屏山北麓,贯通西宁街至东安街,碑文称之为“行香火要路”。清光绪十一年(公元 1885年),土司莫绳武又对三界庙进行一次全面整修。自 2003年重新对外开放后,三界庙香火兴旺,成为当地百姓举行观音节等民俗活动的文化场所。
三界庙位于土司祠堂东侧不远处的中和街南巷,是莫土司衙署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寺庙坐南朝北,占地面积约 2000平方米,由大门、戏台、正堂大殿、方丈住所及院落组成。大门廊檐有两根方形石柱,各高 5.6米,柱脚为青石盘,盘高 0.62米,凿工精巧。大门门楣上书“三界庙”,门楣上方和山墙两内侧分别绘有“乡山九老”等画像,画像人物形态生动,栩栩如生。据传昔日两扇门板上分别绘有宋将杨宗保及穆桂英画像。入大门,为三开间,上层镶木板作楼,楼南面留空敞亮,作演戏台。北侧大门和南侧戏台构成一座建筑,建筑面积约 144平方米,青砖绿瓦,屋脊上有双龙戏珠石雕。戏台南面为四方院落,可供观众摆凳看戏、设坛斋醮祭祀和举行道场活动。院落南面是正堂大殿。大殿建筑面积约 168平方米。大殿屋顶浮雕图案精美,造型栩栩如生。大殿中的柱梁皆为大格木制成,漆成朱色,堂皇典雅。大殿中央设有神台,放置三界公神像。神台前面是行香祭祀活动场所,两旁种植的松柏、石榴树龄已达 300余年,见证庙宇的悠久历史。
三界庙(蒙国强 摄)
(忻城县地方志办公室 供稿)
责任编辑:黄海春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
三界庙前身为“三清观”,始建于明万历十年(公元 1582年),由忻城土司莫镇威兴建,是莫氏土司及其家人上香拜神和看戏的场所。观内原供奉道教“三清”——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清道光二十年(公元 1840年)改称“三界庙”,据传是为了纪念壮族药王三界公冯克利。三界公在民间救死扶伤,药到病除,深得老百姓的爱戴,壮族人民把他当作神来供奉。道光十年,街坊民众修建一条环城马路,道路经翠屏山北麓,贯通西宁街至东安街,碑文称之为“行香火要路”。清光绪十一年(公元 1885年),土司莫绳武又对三界庙进行一次全面整修。自 2003年重新对外开放后,三界庙香火兴旺,成为当地百姓举行观音节等民俗活动的文化场所。
三界庙位于土司祠堂东侧不远处的中和街南巷,是莫土司衙署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寺庙坐南朝北,占地面积约 2000平方米,由大门、戏台、正堂大殿、方丈住所及院落组成。大门廊檐有两根方形石柱,各高 5.6米,柱脚为青石盘,盘高 0.62米,凿工精巧。大门门楣上书“三界庙”,门楣上方和山墙两内侧分别绘有“乡山九老”等画像,画像人物形态生动,栩栩如生。据传昔日两扇门板上分别绘有宋将杨宗保及穆桂英画像。入大门,为三开间,上层镶木板作楼,楼南面留空敞亮,作演戏台。北侧大门和南侧戏台构成一座建筑,建筑面积约 144平方米,青砖绿瓦,屋脊上有双龙戏珠石雕。戏台南面为四方院落,可供观众摆凳看戏、设坛斋醮祭祀和举行道场活动。院落南面是正堂大殿。大殿建筑面积约 168平方米。大殿屋顶浮雕图案精美,造型栩栩如生。大殿中的柱梁皆为大格木制成,漆成朱色,堂皇典雅。大殿中央设有神台,放置三界公神像。神台前面是行香祭祀活动场所,两旁种植的松柏、石榴树龄已达 300余年,见证庙宇的悠久历史。
三界庙(蒙国强 摄)
(忻城县地方志办公室 供稿)
责任编辑:黄海春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