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配色
辅助线
重置
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进来宾 > 风土人情

来宾古建筑——兴宾良江龙洞寺

2020-04-08 09:16     来源:来宾市党史研究室     作者:兴宾区地方志办公室
分享 微信
头条
微博 空间 qq
【字体: 打印

   龙洞山,又名白云洞、石佛岩,位于兴宾区良江镇罗村的蒙村东面 4公里处(来宾市区南隅约 4公里),孤山,海拔高 125米,山洞颇多且洞洞相通,山四周均有耕地,龙洞河和灵水河三面环绕,景致清幽。清代乾隆十六年(1751年)旧县志称,龙洞岩,相传龙蛰其中,故名龙洞。明清时为来宾县八景之一,名曰“龙洞眠云”。

龙洞寺建在龙洞山半山腰的东南、东北两个洞内,因在洞中建寺,得名龙洞寺。据载,东南洞祀三宝佛,左右为十八罗汉,洞口两廊塑金刚像。门右小屋内有伽兰神,另有接引佛、玄武神、雷神等。东北洞祀花林圣母(俗称花婆神,壮语称“布伢”)、观世音,另有韦佗等神。自山下至两洞口各建有百级台阶。东南洞和东北洞庙门圆如满月,门额上分别题写有“第一洞天”和“瑤岛奇观”四大字。 

龙洞寺遗址(梁年丰 摄)

1983年 4月 5日,龙洞山石刻公布为第一批来宾县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 12月 24日,来宾县人民政府划定并公布了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2004年 7月 12日,来宾市人民政府将龙洞寺(含石刻)公布为第一批来宾市文物保护单位。

【相关链接】

据民国《来宾县志》载,龙洞寺创建于元明时。清乾隆二年(1737年)重建。乾隆九年( 1744年)小修并勒有碑文。嘉庆十六年( 1811年)大良村贡生姜原勷、原贞兄弟暨同里朱廷壁、秦志荣、韦应祖等募捐重修宇舍、门阶及溪上石桥,并重塑神像,使庙貌焕然一新。时任来宾县县丞张傥(湖南长沙人)亦慷慨解囊,捐银十二两相助修寺。道光六年( 1826年),姜原贞的从弟姜原瑞又与唐廷玉等六人对庙宇进行小修。咸丰、同治间兵燹,寺庙全毁,后乡人又作小修。光绪二十五年( 1899年),县人林德元与乡众募捐大修,并在山下增建戏台,同时重修溪上石桥,以便乡民往来交通。

民国十九年( 1930年)冬,良江圩(今良江镇)西部小学校长思树桂,宾阳县人,主张破除迷信,率领学生到龙洞山寺将所有神、佛像全部捣毁,庙宇建筑亦悉数尽毁。自此以后,龙洞寺再也没有进行过重修。至 1984年以后,乡民动议重建该寺,于 1987年秋动工,年底建成。后又屡毁屡建。

龙洞寺建寺历史悠久,是目前兴宾区境内见诸记载的较早寺庙之一。所祀神佛繁多,涉及佛教、道教及民间原始宗教等,称为三教合一。此种现象较为少见,不像其他庙宇所祀的神比较单一。

花婆神是壮族始祖母神,是壮族地区崇拜的民间生育神和儿童的保护神。从其所祀“花林圣母”神(民间俗称“花婆”神,壮语称“布伢”)看,对研究壮族多元化的宗教信仰、政治、经济、社会及文化传统等方面都是很好的材料。同时为研究壮族原生态文化、“布伢”文化、中华始祖文化体系、生育崇拜、原生态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始祖崇拜、珠江流域的文明起源和发展提供了珍贵的素材,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学术价值。

龙洞寺遗址(梁年丰 摄)

(兴宾区地方志办公室撰文)

责任编辑:黄海春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

    风土人情

    来宾古建筑——兴宾良江龙洞寺

    2020-04-08 09:16     来源:来宾市党史研究室
    【字体:

       龙洞山,又名白云洞、石佛岩,位于兴宾区良江镇罗村的蒙村东面 4公里处(来宾市区南隅约 4公里),孤山,海拔高 125米,山洞颇多且洞洞相通,山四周均有耕地,龙洞河和灵水河三面环绕,景致清幽。清代乾隆十六年(1751年)旧县志称,龙洞岩,相传龙蛰其中,故名龙洞。明清时为来宾县八景之一,名曰“龙洞眠云”。

    龙洞寺建在龙洞山半山腰的东南、东北两个洞内,因在洞中建寺,得名龙洞寺。据载,东南洞祀三宝佛,左右为十八罗汉,洞口两廊塑金刚像。门右小屋内有伽兰神,另有接引佛、玄武神、雷神等。东北洞祀花林圣母(俗称花婆神,壮语称“布伢”)、观世音,另有韦佗等神。自山下至两洞口各建有百级台阶。东南洞和东北洞庙门圆如满月,门额上分别题写有“第一洞天”和“瑤岛奇观”四大字。 

    龙洞寺遗址(梁年丰 摄)

    1983年 4月 5日,龙洞山石刻公布为第一批来宾县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 12月 24日,来宾县人民政府划定并公布了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2004年 7月 12日,来宾市人民政府将龙洞寺(含石刻)公布为第一批来宾市文物保护单位。

    【相关链接】

    据民国《来宾县志》载,龙洞寺创建于元明时。清乾隆二年(1737年)重建。乾隆九年( 1744年)小修并勒有碑文。嘉庆十六年( 1811年)大良村贡生姜原勷、原贞兄弟暨同里朱廷壁、秦志荣、韦应祖等募捐重修宇舍、门阶及溪上石桥,并重塑神像,使庙貌焕然一新。时任来宾县县丞张傥(湖南长沙人)亦慷慨解囊,捐银十二两相助修寺。道光六年( 1826年),姜原贞的从弟姜原瑞又与唐廷玉等六人对庙宇进行小修。咸丰、同治间兵燹,寺庙全毁,后乡人又作小修。光绪二十五年( 1899年),县人林德元与乡众募捐大修,并在山下增建戏台,同时重修溪上石桥,以便乡民往来交通。

    民国十九年( 1930年)冬,良江圩(今良江镇)西部小学校长思树桂,宾阳县人,主张破除迷信,率领学生到龙洞山寺将所有神、佛像全部捣毁,庙宇建筑亦悉数尽毁。自此以后,龙洞寺再也没有进行过重修。至 1984年以后,乡民动议重建该寺,于 1987年秋动工,年底建成。后又屡毁屡建。

    龙洞寺建寺历史悠久,是目前兴宾区境内见诸记载的较早寺庙之一。所祀神佛繁多,涉及佛教、道教及民间原始宗教等,称为三教合一。此种现象较为少见,不像其他庙宇所祀的神比较单一。

    花婆神是壮族始祖母神,是壮族地区崇拜的民间生育神和儿童的保护神。从其所祀“花林圣母”神(民间俗称“花婆”神,壮语称“布伢”)看,对研究壮族多元化的宗教信仰、政治、经济、社会及文化传统等方面都是很好的材料。同时为研究壮族原生态文化、“布伢”文化、中华始祖文化体系、生育崇拜、原生态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始祖崇拜、珠江流域的文明起源和发展提供了珍贵的素材,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学术价值。

    龙洞寺遗址(梁年丰 摄)

    (兴宾区地方志办公室撰文)

    责任编辑:黄海春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