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文单位:来宾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 成文日期:2024年09月24日 |
标 题:来宾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来宾市重点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实施细则的通知(来政办发〔2024〕24号) | |
发文字号:来政办发〔2024〕24号 | 发布日期:2024年09月25日 |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工业园区(来宾高新区)、市三江口新区管委,市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驻市中直、区直各单位:
《来宾市重点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实施细则》已经市五届人民政府第47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来宾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4年9月24日
(此件公开发布)
来宾市重点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
调查实施细则
第一条 为规范本市重点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保障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广西壮族自治区土壤污染防治条例》等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规定,地块用途变更为住宅、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的,变更前应当按照规定进行土壤污染状况调查。
本实施细则将用途变更为住宅、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以下简称“一住两公”用地)的所有地块统称为重点建设用地。
本实施细则所称“一住两公”用地是指《国土空间调查、规划、用途管制用地用海分类指南》(自然资办发〔2023〕234号)中所列的居住用地(代码07)、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代码08)。地块的用地类型,由市、县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认定。
本实施细则适用于来宾市重点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
第三条 重点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按《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技术导则》(HJ25.1—2019)、《广西农用地转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工作技术指引(试行)》等技术规范开展,分为第一阶段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污染识别)和第二阶段土壤污染状况调查(采样分析)两个阶段,调查技术程序和工作程序见附件1和附件2。
农用地、未利用地、商业服务业用地、绿地与开敞空间用地,其用途变更为“一住两公”用地的,经开展第一阶段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污染识别),若被调查的地块同时满足以下情形的,则调查结论可判定为地块及周边区域无可能的污染源,调查活动可以结束,不需再开展第二阶段土壤污染状况调查(采样分析);若不同时满足以下情形的,应继续开展第二阶段土壤污染状况调查(采样分析),进行土壤和地下水的采样检测分析。
(一)地块及周边区域历史上未用于有色金属矿采选、有色金属冶炼、石油开采、石油加工、化工、焦化、电镀、制革、危险品仓储、固体废物处理等可能产生有毒有害物质的生产经营活动,及未用于危险废物贮存、利用、处置活动。以上生产经营活动所涉及的行业类别按《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标准进行认定。
(二)地块及周边区域历史上未用于规模化畜禽养殖,产出的农产品污染物含量未超标。
(三)历史上未作为污水灌溉区,未用于固体废物堆放、倾倒、填埋活动。
(四)历史上未发生过环境污染事故。
(五)土壤污染状况普查、详查和监测、现场检查表明无土壤污染风险,且不存在相邻周边污染源直接影响。
(六)地块相关资料信息较齐全,能够排除污染的可能性。
工矿用地、仓储用地、交通运输用地、公用设施用地,其用途变更为“一住两公”用的,应开展第一阶段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污染识别)和第二阶段土壤污染状况调查(采样分析),进行土壤和地下水的采样检测分析。
第四条 重点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分为区域调查和具体地块调查两种方式。
区域调查是指以有计划开发建设的区域为调查范围,统一开展的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具体地块调查是指以单个地块的收储范围、出让范围或企业厂界范围作为调查范围,单独开展的土壤污染状况调查。
以第一阶段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污染识别)为主的地块,鼓励按照区域调查方式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也可根据需要按照具体地块调查方式开展。应开展第二阶段土壤污染状况调查(采样分析)的地块,需按照具体地块调查方式开展,不适用区域调查方式。
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方式由调查责任人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确定。
第五条 区域调查范围可结合区域规划、区域开发利用计划等确定,若确定的调查区域包含了不满足本实施细则第三条第二款第(一)项情形的地块,需剔除该地块及其周边范围后再开展调查工作,周边范围按《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土壤环境(试行)》(HJ 964—2018)的判别原则来确定;若确定的调查区域包含了不满足本实施细则第三条第二款第(二)~(六)项情形的地块,需剔除该地块边界范围后再开展调查工作,剔除的范围应附拐点坐标及范围图。
具体地块调查范围可以根据收储范围、出让范围或企业厂界范围等确定,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自行确定。
第六条 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责任人按照以下方式确定。
(一)区域调查由属地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指定的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责任人组织实施,在供地前完成土壤污染状况调查。
(二)拟收购、收回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原则上由被收购、收回土地的土地使用权人或土壤污染责任人在供地前完成土壤污染状况调查。
(三)土地使用权已被征收、收购、收回的,或拟被征收、收购、收回土地的土地使用权人及土壤污染责任人已灭失的,或土地所有权为集体土地的,由属地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指定的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责任人在供地前组织完成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其中,由土地储备机构收储的地块,由各级土地储备机构组织完成;列入“三旧”改造(城市更新)项目的地块,由属地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指定的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责任人组织完成。
(四)以划拨、作价出资等供应途径(非收储地块)供地的,由申请人在供地前组织完成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存量用地土地使用权人申请改变土地用途为“一住两公”的,由申请人在申请改变用途前完成土壤污染状况调查。
(五)其他情形由属地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根据实际情况指定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责任人组织实施。
鼓励按区域规划、区域开发利用计划,以及近3年的土地征收、收回、收购、出让、划拨、作价出资等计划,制定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计划,提前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
第七条 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报告编制完成后应按规定报市生态环境局,由市生态环境局会同市自然资源局组织评审。市生态环境局应于收到评审申请材料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对所提交材料的完整性和报告内容的完整性进行初审,若材料或报告内容不完整的,应一次性告知需要补充的材料和内容;在受理评审申请后,由市生态环境局会同市自然资源局于15个工作日内完成评审,评审意见形成后5个工作日内由市生态环境局出具告知函并告知申请人。
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责任人应将评审通过的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报告报市生态环境局备案,并上传全国污染地块土壤环境管理系统。
第八条 完成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的区域,区域内符合调查成果适用条件的建设用地地块,可直接采用调查成果。原则上,调查成果的有效期限为5年。
完成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后,在土地供应前,若发现地块存在可能产生土壤污染活动的情形,需重新开展调查,原调查成果不再适用。
完成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后,调查责任人及相关主管部门应做好相关区域或地块的管控,防止人为活动造成土壤污染,避免需重新开展调查。
第九条 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报告表明地块污染物含量未超过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或背景值的,可进行供地。
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报告表明地块污染物含量超过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或背景值的,需按规定进行土壤污染风险评估;在未经治理与修复,或者经治理与修复但未达到土壤污染风险评估报告确定的风险管控、修复目标要求的,禁止开工建设任何与风险管控、修复无关的项目。
第十条 从事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的第三方调查单位(以下简称从业单位)应当具备相应的专业能力,检测机构需具备相关资质。从业单位要对其出具的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报告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负责,若存在弄虚作假情况的,需依法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从业单位应当通过生态环境部指导建设的“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从业单位和个人执业情况信用记录系统”(以下简称信用记录系统)记录本单位和从业人员基本情况信息、业绩情况信息,并对相关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负责。
市生态环境局应当定期(每年至少1次)在其官网公布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报告评审通过情况。
鼓励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责任人登录信用记录系统查询从业单位的执业情况,登录市生态环境局官网查询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报告评审通过情况,选择适宜的从业单位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
第十一条 县级以上生态环境主管部门会同自然资源、住房和城乡建设、教育等主管部门完善建设用地土壤污染信息沟通机制,及时共享建设用地土壤环境管理、国土空间规划、收储计划、“三旧”改造(城市更新)计划、中小学校建设计划、供地计划、地块开发等信息,对建设用地开发利用实行联动监管。
全市各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为同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创建全国污染地块土壤环境管理系统共享账号,共享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活动等信息。
第十二条 法律法规已有规定或有新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十三条 本实施细则由市生态环境局负责解释。
第十四条 本实施细则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附件:1.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技术程序流程图
2.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工作程序流程图
3.建设用地用途变更需启动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工作对照表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工业园区(来宾高新区)、市三江口新区管委,市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驻市中直、区直各单位:
《来宾市重点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实施细则》已经市五届人民政府第47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来宾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4年9月24日
(此件公开发布)
来宾市重点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
调查实施细则
第一条 为规范本市重点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保障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广西壮族自治区土壤污染防治条例》等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规定,地块用途变更为住宅、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的,变更前应当按照规定进行土壤污染状况调查。
本实施细则将用途变更为住宅、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以下简称“一住两公”用地)的所有地块统称为重点建设用地。
本实施细则所称“一住两公”用地是指《国土空间调查、规划、用途管制用地用海分类指南》(自然资办发〔2023〕234号)中所列的居住用地(代码07)、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代码08)。地块的用地类型,由市、县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认定。
本实施细则适用于来宾市重点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
第三条 重点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按《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技术导则》(HJ25.1—2019)、《广西农用地转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工作技术指引(试行)》等技术规范开展,分为第一阶段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污染识别)和第二阶段土壤污染状况调查(采样分析)两个阶段,调查技术程序和工作程序见附件1和附件2。
农用地、未利用地、商业服务业用地、绿地与开敞空间用地,其用途变更为“一住两公”用地的,经开展第一阶段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污染识别),若被调查的地块同时满足以下情形的,则调查结论可判定为地块及周边区域无可能的污染源,调查活动可以结束,不需再开展第二阶段土壤污染状况调查(采样分析);若不同时满足以下情形的,应继续开展第二阶段土壤污染状况调查(采样分析),进行土壤和地下水的采样检测分析。
(一)地块及周边区域历史上未用于有色金属矿采选、有色金属冶炼、石油开采、石油加工、化工、焦化、电镀、制革、危险品仓储、固体废物处理等可能产生有毒有害物质的生产经营活动,及未用于危险废物贮存、利用、处置活动。以上生产经营活动所涉及的行业类别按《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标准进行认定。
(二)地块及周边区域历史上未用于规模化畜禽养殖,产出的农产品污染物含量未超标。
(三)历史上未作为污水灌溉区,未用于固体废物堆放、倾倒、填埋活动。
(四)历史上未发生过环境污染事故。
(五)土壤污染状况普查、详查和监测、现场检查表明无土壤污染风险,且不存在相邻周边污染源直接影响。
(六)地块相关资料信息较齐全,能够排除污染的可能性。
工矿用地、仓储用地、交通运输用地、公用设施用地,其用途变更为“一住两公”用的,应开展第一阶段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污染识别)和第二阶段土壤污染状况调查(采样分析),进行土壤和地下水的采样检测分析。
第四条 重点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分为区域调查和具体地块调查两种方式。
区域调查是指以有计划开发建设的区域为调查范围,统一开展的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具体地块调查是指以单个地块的收储范围、出让范围或企业厂界范围作为调查范围,单独开展的土壤污染状况调查。
以第一阶段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污染识别)为主的地块,鼓励按照区域调查方式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也可根据需要按照具体地块调查方式开展。应开展第二阶段土壤污染状况调查(采样分析)的地块,需按照具体地块调查方式开展,不适用区域调查方式。
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方式由调查责任人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确定。
第五条 区域调查范围可结合区域规划、区域开发利用计划等确定,若确定的调查区域包含了不满足本实施细则第三条第二款第(一)项情形的地块,需剔除该地块及其周边范围后再开展调查工作,周边范围按《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土壤环境(试行)》(HJ 964—2018)的判别原则来确定;若确定的调查区域包含了不满足本实施细则第三条第二款第(二)~(六)项情形的地块,需剔除该地块边界范围后再开展调查工作,剔除的范围应附拐点坐标及范围图。
具体地块调查范围可以根据收储范围、出让范围或企业厂界范围等确定,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自行确定。
第六条 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责任人按照以下方式确定。
(一)区域调查由属地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指定的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责任人组织实施,在供地前完成土壤污染状况调查。
(二)拟收购、收回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原则上由被收购、收回土地的土地使用权人或土壤污染责任人在供地前完成土壤污染状况调查。
(三)土地使用权已被征收、收购、收回的,或拟被征收、收购、收回土地的土地使用权人及土壤污染责任人已灭失的,或土地所有权为集体土地的,由属地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指定的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责任人在供地前组织完成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其中,由土地储备机构收储的地块,由各级土地储备机构组织完成;列入“三旧”改造(城市更新)项目的地块,由属地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指定的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责任人组织完成。
(四)以划拨、作价出资等供应途径(非收储地块)供地的,由申请人在供地前组织完成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存量用地土地使用权人申请改变土地用途为“一住两公”的,由申请人在申请改变用途前完成土壤污染状况调查。
(五)其他情形由属地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根据实际情况指定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责任人组织实施。
鼓励按区域规划、区域开发利用计划,以及近3年的土地征收、收回、收购、出让、划拨、作价出资等计划,制定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计划,提前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
第七条 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报告编制完成后应按规定报市生态环境局,由市生态环境局会同市自然资源局组织评审。市生态环境局应于收到评审申请材料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对所提交材料的完整性和报告内容的完整性进行初审,若材料或报告内容不完整的,应一次性告知需要补充的材料和内容;在受理评审申请后,由市生态环境局会同市自然资源局于15个工作日内完成评审,评审意见形成后5个工作日内由市生态环境局出具告知函并告知申请人。
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责任人应将评审通过的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报告报市生态环境局备案,并上传全国污染地块土壤环境管理系统。
第八条 完成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的区域,区域内符合调查成果适用条件的建设用地地块,可直接采用调查成果。原则上,调查成果的有效期限为5年。
完成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后,在土地供应前,若发现地块存在可能产生土壤污染活动的情形,需重新开展调查,原调查成果不再适用。
完成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后,调查责任人及相关主管部门应做好相关区域或地块的管控,防止人为活动造成土壤污染,避免需重新开展调查。
第九条 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报告表明地块污染物含量未超过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或背景值的,可进行供地。
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报告表明地块污染物含量超过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或背景值的,需按规定进行土壤污染风险评估;在未经治理与修复,或者经治理与修复但未达到土壤污染风险评估报告确定的风险管控、修复目标要求的,禁止开工建设任何与风险管控、修复无关的项目。
第十条 从事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的第三方调查单位(以下简称从业单位)应当具备相应的专业能力,检测机构需具备相关资质。从业单位要对其出具的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报告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负责,若存在弄虚作假情况的,需依法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从业单位应当通过生态环境部指导建设的“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从业单位和个人执业情况信用记录系统”(以下简称信用记录系统)记录本单位和从业人员基本情况信息、业绩情况信息,并对相关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负责。
市生态环境局应当定期(每年至少1次)在其官网公布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报告评审通过情况。
鼓励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责任人登录信用记录系统查询从业单位的执业情况,登录市生态环境局官网查询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报告评审通过情况,选择适宜的从业单位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
第十一条 县级以上生态环境主管部门会同自然资源、住房和城乡建设、教育等主管部门完善建设用地土壤污染信息沟通机制,及时共享建设用地土壤环境管理、国土空间规划、收储计划、“三旧”改造(城市更新)计划、中小学校建设计划、供地计划、地块开发等信息,对建设用地开发利用实行联动监管。
全市各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为同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创建全国污染地块土壤环境管理系统共享账号,共享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活动等信息。
第十二条 法律法规已有规定或有新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十三条 本实施细则由市生态环境局负责解释。
第十四条 本实施细则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附件:1.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技术程序流程图
2.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工作程序流程图
3.建设用地用途变更需启动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工作对照表